为什么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
□魏智渊
字数:2340
2023-02-22
版名:悦读
在专业发展中,专业阅读是有效的工具。工具,意味着是以目的为前提的。
举个例子,经常会有人问我:我想专业发展,应该读什么书?这让我如何回答?就像你问我,我想外出旅行,是坐飞机好,还是坐高铁好?再一问,原来是去邻村的铁蛋家,骑个自行车就好。
一
问题,是专业阅读的源起,也是专业阅读的动力。没有问题的阅读,就像你希望攒一堆工具,然后到用的时候,后院里什么都有。然而——
你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工具,因为你不知道会遭遇什么问题。你准备的大部分工具,永远都用不上;你遇到的大部分问题,你都没有准备好工具;能用的工具,你也用不上,因为你并不懂得如何使用它,甚至不知道如何找到它;后院里堆了太多东西,这本身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书呆子就是这样炼成的,假如后院是你的大脑的话。
老师不愿意读专业的书籍,实际上是不用愧疚的。大脑比我们想象中聪明,它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接受,什么时候应该拒绝。一旦没有了真实的需要,大脑就很生气:“又想拿我当仓库?没门!”然后进入懒惰状态,拒绝来历不明的知识的进入。一旦你强行进入,大脑也没办法,但是就会变得更加消极:“那你就放着吧,你是老大,你说了算。”人类的懒惰,一直被视为不好的事,实际不然,懒惰在本质上也是生存策略,目的是优化发展。越是聪明的人,往往也越“懒惰”。
凡是没有被你真正驯养过的玫瑰,都不是你的玫瑰;凡是没有被你真正使用过的知识,都不是你的知识。
更麻烦的是,许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并没有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我们可能会问:“我要读哪些书,才能有助于教好语文呢?”这貌似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真正的问题往往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你真正地花时间探索过,但是未能解决。当一个孩子问一道数学题目的时候,他多半是自己尝试了许多方案,仍然没有解决,才拿来问老师的。但老师在自己的学习中,却未必像孩子一样清楚。
结果往往是,我们并没有问题,我们只是想要一个简单的答案。而且,我们以为,一定存在着某条真理,或者某本书,我们读了以后,就像郭靖喝了蛇血或遇到九阴真经,立刻功力倍增,从此是一个不一样的人了。
你只要想想,那些优秀的人,孩子不一定优秀,父亲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孩子可能一无所成,父亲是个作家,孩子作文都不一定写得好。优秀、卓越乃至于伟大人物,并非有什么秘笈,否则,一定率先传给孩子。西天取经,少一难都是假真经。
二
有了困惑,有了问题,怎么办?
这时候的反应,才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异。
许多教师,在学校里并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回到家里却是专业的家庭主妇,可以花最少的钱,把家里打理得清清爽爽,或者说活出高级感。
整天在淘宝和拼多多上买大量不需要的东西的,都是消费界的郭芙,什么都想要,要么缘于口唇期的残余,要么是压力下的报复性消费,总之,都属于无法确定合宜的购物清单或者说家政内容的剁手族。专业的家庭主妇,都是极其精明理性的消费者。她们总能极其准确地,以尽可能低的价格,买到最需要的东西。
她们的策略是什么?
研究与审辨。
货比三家,是研究;寻找最合适的购物季节,是研究;熟悉商家的营销策略,是研究;钻研平台的各种法则,是研究;琢磨其他买家的反馈,也是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又充满了审辨。怎么利用商家的套路,又不被套住?哪一款锅质量又好,价格合宜,又不必为过多不常用的功能买单?买家的评论中,隐含了哪些信息?总之,建立在研究与审辨基础上的决策,日复一日地提升着家庭主妇的专业性和成就感,其中有一些人,简直可以称为生活家了。精通教育的教育家是极少的,几近于无,但是,精通生活的生活家,却数量不菲。
像我这样笨拙的人,甚至也开始向家庭主妇学习。以前买书,需要了就买,哪怕碰巧想到了一本,也不考虑运费的问题,更不会考虑利用活动,利用购物节。现在呢?哪怕买一本,我都要先在当当搜索一下,看一下说明和价值。然后直奔淘宝,找最便宜并且包邮的,再看是复印本还是原版。
三
实际上,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和家庭主妇解决生活问题,所用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从生活家到好老师,几乎是一点就破,只要把用于购物的思维方式,迁移过来就行了。
举个例子,原来你去上一节课,先熟悉一下教材,再看看教辅,然后主要精力用于怎么把这一节课上好。但是上来上去,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进步。如果改变一下思路呢?例如,你把庞大的互联网想象成一个知识淘宝,那么,你会怎么做?
你要意识到——
1.关于这一课的知识研究,已经有无数的成果了,其中有一些成果,已经讲得很透彻了;
2.关于这一课的教学,已经有若干名师或专家上过了,他们为这一课,做了非常多的研究;
3.关于这一课的习题设计或过关训练,已经有无数人(包括培训机构)制作好了,你完全可以直接使用,或者在他们的基础上修改。
这个过程,就是研究与审辨的过程。
这是一个你把他人功力不断注入自己成长中的过程,本质上与淘宝购物无甚差别。一开始,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场,你不知道从何入手,慢慢地,你就知道到哪里去找你需要的东西了。到了最后,你不用在互联网上漫天撒网,你知道最快的路径,可以直奔那些店铺,这就是专业化。
问题在于,我们往往省掉了这个过程,一生都用我们自己的大脑在思考问题,而没有与外部世界不断地交换能量。这当然也有成长,但是太缓慢了。你耗尽心力所做的东西,可能根本就不能用。而人家花了一辈子研究的东西,你懒于动动手指去寻找,学习怎能不低效?
一旦你醒悟过来,开始运用研究与审辨的逻辑来解决问题,这时候,阅读就正常了,阅读量就大大增加了,阅读速度也提升了。因为你没有必要读完每一本书,你所有的阅读,都是围绕着问题解决进行的,阅读的效率,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这种研究与审辨的意识,就是专业意识。有这种专业意识,你就是在专业地阅读,专业地工作。
(摘自《教师阅读漫谈》,作者:魏智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举个例子,经常会有人问我:我想专业发展,应该读什么书?这让我如何回答?就像你问我,我想外出旅行,是坐飞机好,还是坐高铁好?再一问,原来是去邻村的铁蛋家,骑个自行车就好。
一
问题,是专业阅读的源起,也是专业阅读的动力。没有问题的阅读,就像你希望攒一堆工具,然后到用的时候,后院里什么都有。然而——
你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工具,因为你不知道会遭遇什么问题。你准备的大部分工具,永远都用不上;你遇到的大部分问题,你都没有准备好工具;能用的工具,你也用不上,因为你并不懂得如何使用它,甚至不知道如何找到它;后院里堆了太多东西,这本身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书呆子就是这样炼成的,假如后院是你的大脑的话。
老师不愿意读专业的书籍,实际上是不用愧疚的。大脑比我们想象中聪明,它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接受,什么时候应该拒绝。一旦没有了真实的需要,大脑就很生气:“又想拿我当仓库?没门!”然后进入懒惰状态,拒绝来历不明的知识的进入。一旦你强行进入,大脑也没办法,但是就会变得更加消极:“那你就放着吧,你是老大,你说了算。”人类的懒惰,一直被视为不好的事,实际不然,懒惰在本质上也是生存策略,目的是优化发展。越是聪明的人,往往也越“懒惰”。
凡是没有被你真正驯养过的玫瑰,都不是你的玫瑰;凡是没有被你真正使用过的知识,都不是你的知识。
更麻烦的是,许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并没有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我们可能会问:“我要读哪些书,才能有助于教好语文呢?”这貌似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真正的问题往往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你真正地花时间探索过,但是未能解决。当一个孩子问一道数学题目的时候,他多半是自己尝试了许多方案,仍然没有解决,才拿来问老师的。但老师在自己的学习中,却未必像孩子一样清楚。
结果往往是,我们并没有问题,我们只是想要一个简单的答案。而且,我们以为,一定存在着某条真理,或者某本书,我们读了以后,就像郭靖喝了蛇血或遇到九阴真经,立刻功力倍增,从此是一个不一样的人了。
你只要想想,那些优秀的人,孩子不一定优秀,父亲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孩子可能一无所成,父亲是个作家,孩子作文都不一定写得好。优秀、卓越乃至于伟大人物,并非有什么秘笈,否则,一定率先传给孩子。西天取经,少一难都是假真经。
二
有了困惑,有了问题,怎么办?
这时候的反应,才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异。
许多教师,在学校里并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回到家里却是专业的家庭主妇,可以花最少的钱,把家里打理得清清爽爽,或者说活出高级感。
整天在淘宝和拼多多上买大量不需要的东西的,都是消费界的郭芙,什么都想要,要么缘于口唇期的残余,要么是压力下的报复性消费,总之,都属于无法确定合宜的购物清单或者说家政内容的剁手族。专业的家庭主妇,都是极其精明理性的消费者。她们总能极其准确地,以尽可能低的价格,买到最需要的东西。
她们的策略是什么?
研究与审辨。
货比三家,是研究;寻找最合适的购物季节,是研究;熟悉商家的营销策略,是研究;钻研平台的各种法则,是研究;琢磨其他买家的反馈,也是研究。研究的过程中,又充满了审辨。怎么利用商家的套路,又不被套住?哪一款锅质量又好,价格合宜,又不必为过多不常用的功能买单?买家的评论中,隐含了哪些信息?总之,建立在研究与审辨基础上的决策,日复一日地提升着家庭主妇的专业性和成就感,其中有一些人,简直可以称为生活家了。精通教育的教育家是极少的,几近于无,但是,精通生活的生活家,却数量不菲。
像我这样笨拙的人,甚至也开始向家庭主妇学习。以前买书,需要了就买,哪怕碰巧想到了一本,也不考虑运费的问题,更不会考虑利用活动,利用购物节。现在呢?哪怕买一本,我都要先在当当搜索一下,看一下说明和价值。然后直奔淘宝,找最便宜并且包邮的,再看是复印本还是原版。
三
实际上,教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和家庭主妇解决生活问题,所用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从生活家到好老师,几乎是一点就破,只要把用于购物的思维方式,迁移过来就行了。
举个例子,原来你去上一节课,先熟悉一下教材,再看看教辅,然后主要精力用于怎么把这一节课上好。但是上来上去,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进步。如果改变一下思路呢?例如,你把庞大的互联网想象成一个知识淘宝,那么,你会怎么做?
你要意识到——
1.关于这一课的知识研究,已经有无数的成果了,其中有一些成果,已经讲得很透彻了;
2.关于这一课的教学,已经有若干名师或专家上过了,他们为这一课,做了非常多的研究;
3.关于这一课的习题设计或过关训练,已经有无数人(包括培训机构)制作好了,你完全可以直接使用,或者在他们的基础上修改。
这个过程,就是研究与审辨的过程。
这是一个你把他人功力不断注入自己成长中的过程,本质上与淘宝购物无甚差别。一开始,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场,你不知道从何入手,慢慢地,你就知道到哪里去找你需要的东西了。到了最后,你不用在互联网上漫天撒网,你知道最快的路径,可以直奔那些店铺,这就是专业化。
问题在于,我们往往省掉了这个过程,一生都用我们自己的大脑在思考问题,而没有与外部世界不断地交换能量。这当然也有成长,但是太缓慢了。你耗尽心力所做的东西,可能根本就不能用。而人家花了一辈子研究的东西,你懒于动动手指去寻找,学习怎能不低效?
一旦你醒悟过来,开始运用研究与审辨的逻辑来解决问题,这时候,阅读就正常了,阅读量就大大增加了,阅读速度也提升了。因为你没有必要读完每一本书,你所有的阅读,都是围绕着问题解决进行的,阅读的效率,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这种研究与审辨的意识,就是专业意识。有这种专业意识,你就是在专业地阅读,专业地工作。
(摘自《教师阅读漫谈》,作者:魏智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