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说,孩子才会听

□朱孟香

字数:1155 2023-02-22 版名:成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就在于相信孩子和赏识孩子。”
  当下,赏识教育的大潮席卷了整个教育界,呈现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一时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你很聪明”“你真棒”“不要伤害到孩子那幼小的心灵……”赏识教育被一步步演变为浅夸、泛夸、滥夸和虚夸,被大家误解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只要夸就行!”。其实,赏识教育不是关注孩子的行为结果,而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当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时,我们要如何反应才能使孩子得到的是他人的肯定与欣赏,而不是赞美与表扬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把评价性语言变为描述性语言。例如当孩子获得了好成绩时,称赞“你之所以考得这么好,一定很努力吧!”而不是“你考得真好,宝贝真棒!”再比如当孩子尝试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屡次尝试屡次失败后,相比起“加油,你一定可以的!”而言,“坚持就是最大的成功,表现不错,继续加油!”更能够给孩子鼓励,孩子成功的可能性将会更高。再如: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5岁儿子涛涛把厨房的碗筷洗干净了。当妈妈发现后,指着干净的碗筷说:“4分钟你就洗干净了6个盘子,3套碗筷,太让我惊喜啦,你怎么做到这么快的?”(用描述性语言肯定孩子洗盘子的行为,不关注洗得好不好。)当爸爸回家时,涛涛快乐地迎向他:“爸爸,我今天帮妈妈洗干净了很多碗筷,你问妈妈我有多快。”涛涛妈妈并没有使用“你真能干”“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等诸如此类的评价性语言,她只是将儿子所完成的事情用欣慰的语气客观地描述出来,通过母亲的描述,涛涛自己做出了评价,并因此为自己感到骄傲。这种描述性的语言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积极的结论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从我们的话中对自己作出结论,事后还会默默地对自己重申。孩子在内心重复客观的、积极的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会使得他们对自己及周围的世界保持现实而又积极的看法。
  若孩子对其间自己的失误不满,比如打碎了一个碗等,就微笑着鼓励他:“没关系,下次你可以试试戴上手套。”(潜台词:你有能力把事情处理得更妥当。)而孩子从家长态度里读出的信息是:父母很欣赏他帮家人做家务,并相信他会越做越好,干家务是件令家人高兴的事。但并不会觉得这是件特别的好事。带有夸赞的阐述往往会这样:“哇塞,宝贝的碗洗得太干净了,真是太棒了!”(用了评价性的语言关注孩子洗碗的结果,而没有关注过程)。孩子从中读出的信息是:她洗碗洗得很好,所以得到父母的赞美。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说:“对孩子的赞美和赏识不是无原则的,而应该是运用科学的、适用的方法,使孩子切实受到深入人心的鼓舞。”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帮助孩子拥有“追蝴蝶”的状态,赏识要适度、要恰当、要具体、要客观,恰到好处的赏识才能真正打动孩子的心灵,激发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