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把握新教材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杨建东

字数:1256 2023-02-19 版名:知行
 


  人教版新教材在“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一知识点最显著的变化是,在力的分解中不再提原来的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而是按研究的需要来分解力。这一变化,更接近力的分解的实用性,强调力的分解仅仅是一种运算法则,是一种工具,也符合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力的解有无数组这一事实。
  那么,如何利用新教材来完成“根据研究的需要来分解力”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呢?我们来看人教版新教材“力的合成与分解”第75页课后习题的第七题。
  的斜面上,物体受重力G(物体还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图中没有画出)。现在需要沿平行于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对物体的运动分别进行研究,把重力G沿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分解,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如图,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重力G(物体还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图中没有画出)。现在需要沿平行于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对物体的运动分别进行研究,把重力G沿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分解,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老师在这道题的讲述中,一定要抓住“现在需要沿平行于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对物体的运动分别进行研究”这句话的“需要”二字。引导学生体会分解力是根据我们的研究需要来进行的,决不能再提“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正因为我们需要在平行于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对物体的运动分别进行研究,所以我们沿这两个方向建立坐标系,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力的分解示意图,然后根据解三角形知识计算出这两个分力的大小。
  所以,只有教师明白了这道题编写的良苦用心,才能引导学生体会力的分解中的“根据需要”这一原则,而不是原来的“根据效果”这一错误提法。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力的分解的真谛,从而才能应运平行四边形法则根据研究的需要去分解力。
  也就是说,课后习题是蕴藏有编写意图的,而这些意图,大部分学生不可能自己领悟出来,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指导。作为教师,弄清这些隐藏意图,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
  如果弄清了这一意图,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习题。它是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课时练》上的一道题。
  有一直角V形槽固定在水平面上,其截面如图所示,BC面与水平面间的夹角为60°,有一质量为m的正方体均匀木块放在槽内,木块与BC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与AB面间无摩擦,重力加速度为g。现用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力推木块使之沿槽运动,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 )


  它可以说是教材上这道题的变形题。教材上的题是练习题,教学生怎么会,而这道题就成了考试题,是考学生会没会。只有真正搞清了“怎么会”,才会解决这个“会没会”。
  仔细研读题目,体会教材中的“按需要”来分解力。这道题需要求解摩擦力,那就需要知道木块对右侧斜面的压力,那么重力就需要在垂直于右侧斜面的方向上来分解,这个时候另一分力方向沿垂直左侧斜面了。这个时候题目就不会告诉学生分力的方向,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只要根据需要确定了两个分力方向,然后建立坐标系分解力就是水到渠成了。
  教师在执教中,体会新旧教材的差别,在习题处理中有意识地去渗透这些知识,相信是很多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