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家校社协同, 构建育人“同心圆”

□张涛

字数:1012 2023-02-15 版名:声音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的重要部署,近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月8日《科技日报》)
  过去一段时期以来,很多人把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于学校,忽视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事实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作为我国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不断被提及,先后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家庭教育促进法》、党的二十大工作报告等。此次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着力破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首先要明确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职责。意见指出,学校作为教育的专业机构,在协同育人方面具有主导作用。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应强化社会教育资源建设和供给,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明确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职责,可以促进三方各司其职,各展优势,各显其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关键体现在“协同”二字。学校、家庭和社会不是各自为战,单打独斗,而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比如,学校应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统筹用好各类社会资源。家长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指导和家校互动活动,引导子女投身社会实践大课堂。社会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意见确立了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协调机制,有助于形成“1+1+1大于3”的组合效应,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还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鉴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涉及多个部门,意见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强化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加强组织协调、部门联动,完善经费条件保障,积极推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同的育人机制。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将发挥更大作用,努力构建起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