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人谈读书》为例 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策略

□王 伟

字数:1544 2023-02-12 版名:教育理论
  从四年级开始,学生们便逐渐接触文言文,到了五年级学生对这类文章已有初步了解。这一类作品是经过历史长河的积淀而流传至今,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蕴涵深厚。学习这样的文言作品,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仅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品行和艺术审美素养。教学中,如何更高效地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我以《古人谈读书》为例,对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方法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不读,一切精华都不会显露出来,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先在你的嘴上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在教学《古人谈读书》这两则文言文时,“读”如何更有效呢?1.初读课文,注意读的层次:文言文的初读可分三步进行: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出节奏,借助注释读出大意。2.深入理解,有重点、有目的地读:文言文的学习不应是串字串句地讲,阅读中也应有研读的重点。如《古人谈读书》中,我把朱熹的“读书三到”作为研读的重点,课堂中让学生静静地读,探究地读,读中理解,读出感悟。3.创设情景,读出情感或品读感悟,积累语言:“读书三到”中的“心到”“眼到”“口到”,让同学通过动作神态表现出来,学习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表演“三到”的情景。同桌读、小组读,创造性地读,学生读、演,摇头晃脑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初步的感受、理解和欣赏能力。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使学生读懂,读出滋味来。以读为本,通过这些不同形式、层次的“读”,学生们较好地理解了课文,琢磨出“读好文言文”的方法:反复诵读、放慢速度、注意停顿、古今联系等。增进了对文言文的喜爱,培养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借助译文理解意思
  到了五年级,很多孩子已具有了初步的学习古文的能力,虽然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异较大,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已有初步接触和了解。学习文言文,应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每一篇文言文都有相应的注释,在读古文的基础上,我强调学好古文的第二个重要方法就是借助注释理解意思。古文注释相对应地读,反复读过几遍之后,学生就对字面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展开联想,结合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对于小学生来说,所接触的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比较容易理解,而文言文是非常陌生的,不仅难读,而且难懂,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以丰富的“想象”为依托,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语句、空白点展开联想,结合生活实际使内容情境更具体,再结合同学们日常读书心得从而推动了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如教学《论语》第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时,以问题“聪明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和同学们什么时候是“知之”,什么时候是“不知”,有的同学说自己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如果弄懂了算理,并且能够把它讲出来,这叫“知之”,而只是听了别人的讲解,最后却没有办法讲出道理,这就叫“不知”,只有承认自己的“不知,”不要不懂装懂才能够真正学懂这个知识点。正是在大量的联系实际中,跨时空跨学科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所读懂的读书方法才会变成鲜活的,而不是死板的、教条的,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文言文课堂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上的一些心得,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更高效地上好文言文,让学生做好中小衔接,这是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的,我也相信有不足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期待自己的路越走越坚实。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大雁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