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黑竞赛”忽悠家长

□曲征

字数:1000 2023-02-08 版名:声音
  正值寒假,却有人借寒假之机违规举办竞赛活动。教育部发出通知,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违规举办的“黑竞赛”其竞赛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1月30日《新民晚报》)
  教育部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
  为了让广大家长对于竞赛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近些年,教育部门除了公布面向全国的合法竞赛活动名单,还出台了相关管理措施。去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即便是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也不作为升学的招生依据,但是一些家长还是抱着侥幸心态沉醉其中,上当受骗。
  究其原因,一是有关公司和个人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散布“考试获奖,助力升学”谣言,贩卖焦虑,非法敛财,而家长受其蛊惑,被其鼓吹的所谓“含金量”“权威性”所迷惑,抱着“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报名参加,希望在今后各种升学招生中获得加分。二是个别中小学校在招生过程中确实存在将一些竞赛项目甚至“黑竞赛”作为招生依据的现象,尽管这样的学校极少,但是负面影响很大,助长了急功近利的家长让孩子报名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的欲望。
  实际上,莫说是“黑竞赛”,即便是列入《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竞赛活动,也是旨在挖掘学生特长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一种公益性教育活动,不能与招生入学存在任何关联。不仅不能作为中小学招生的依据,也不能作为中高考招生的依据。近几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明确取消了多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即便获得“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竞赛名次,高考时也不再加分。明白了这一点,对于各种“权威性强”“含金量高”的竞赛活动,家长就会多一些警惕性,自动远离这些意在敛财的竞赛活动。
  当然,避免被“黑竞赛”忽悠,不能仅仅依靠家长提高警惕,还要对违规学校,即在招生过程中将竞赛名次作为招生依据的学校进行惩戒,令其付出沉重代价。同时对于玩套路、换“马甲”误导家长和学生的违规竞赛机构,监管执法部门必须“露头就打”,形成足够的威慑力。当花了钱获得了竞赛名次,也无法在升学中起到任何作用时,家长们自然不再相信“权威性”“含金量”等说辞;当违规竞赛机构成为惊弓之鸟,没有滋生空间的时候,自然会销声匿迹,关门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