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蒋老师
□施崇伟
字数:1350
2023-02-08
版名:成长
蒋老师是我上初中的第一个班主任,教了我三年的数学。他不仅把数学课上得特别生动,他教给我的人生课也让我受益一生。
那年,我12岁,还是个懵懂的孩子。刚从农村来到县城,啥都稀奇。街上的汽车,城里的电影院,校门口的小人书摊,在我上课的时候也会窜进我的脑海。
当然,最让我新鲜和开心的,是学校食堂冒着热气的大馒头。那个年代,在家里会常饿肚子。要吃上白馒头,得看年看月。学校食堂可爽了,每周二、四供应白馒头。
上午最后一节是数学课。讲台上戴黑框眼镜的蒋老师还在比比划划,可我的心思早飞向了食堂。下课铃响过,蒋老师却还在慢条斯里地讲着例题。“这块田的收成是这一么多,分给全生产队的人,每个人能分这一么多,大家再算算,这一么多粮食,分到每人每天,会是多少呢?”“一么多”是“多少”或“若干”的意思,蒋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们暗地都叫他“一么多”。我那时哪有心思去算数学,生怕去食堂晚了,错过了白馒头。终于下课了,我一边跑向食堂,一边隐隐听到“一么多”的余音在后面追:“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要不怕吃苦……”
跑到食堂,打饭的长队排到了拐角。我嗅到面粉的香味,口水直流。好不容易排到我了,筐里那圆溜溜白胖胖的馒头让我眼睛发亮。来上学时,母亲给我算过账,一个月的伙食费要有计划。可我哪还顾得上算账,把搪瓷缸往师傅面前一递:“馒头,要三个,不,四个!”
像怕被人夺走似的,抱着满缸馒头,躲到食堂的角落。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我刚刚学会的成语全都可以用来形容当时吃馒头的情形。一个馒头是二两,圆溜溜泡酥酥差不多有我的脸那么大。按说,一顿只有吃一个的配额,可我几口就啃完一个。当消灭完第二个时,感觉到肚子鼓起来了。慢吞吞向着第三个发起冲锋,我才费力啃了两口,发觉肚子已腾不出空间。贪心买了这么多,却吃不完。这可叫我犯难了。实在吃不下,想悄悄扔到墙角去。
食堂有戴着红袖套的值周老师,负责巡查排队的纪律、环境卫生、不浪费粮食。我环顾四周,寻找值周老师的身影。哎,一道鹰一样的目光在我附近“扫射”。正是那熟悉的黑框眼镜,值周的竟然是“一么多”。我佯装继续啃馒头的样子,故意挨着时间,等待他的转身、走远,才能争取到“作案时间”。
吃饭的高峰过了,学生们慢慢散去。蒋老师转身走向洗碗的水槽,清理着洗碗池里残留的饭粒。趁着此时,我把搪瓷缸里的馒头往地上一丢,然后一溜烟飞跑而去……
没想到“一么多”是火眼金睛;没想到他说话慢条斯里却长着一双飞毛腿。我还没跑多远,就被蒋老师揪了回来。“把丢了的馒头捡起来,把脏了的皮剥了跟我走!”
我灰溜溜随他来到教学楼的后院,小平房的第三间是蒋老师的家。门口靠窗处一张书桌,师母趴在桌上批改作业:“饭在桌上,快吃。”靠墙一张小木桌,桌上一盘吃剩的青菜,两个黑黄的窝窝头。蒋老师让我坐在小木桌前,翻出当天课上最后那道计算粮食的数学题:“把这道重做一遍。”他啃着窝窝头,似乎津津有味;我在一旁咬着笔头,汗流浃背。我不是惧怕这道题,我是被我搪瓷缸里那丢而复得的馒头和老师桌上的窝窝头吓出了汗,吓得无地自容。
几十年过去了,他那天吃饱了窝窝头给我讲的那番话犹在耳边:“你家在农村,更该懂粒粒皆辛苦。节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退沙。懂得节俭,学会吃苦,终身受用……”蒋老师已离世多年,他的话语成为我一生受益的宝典,化为我对恩师的深情怀念。
那年,我12岁,还是个懵懂的孩子。刚从农村来到县城,啥都稀奇。街上的汽车,城里的电影院,校门口的小人书摊,在我上课的时候也会窜进我的脑海。
当然,最让我新鲜和开心的,是学校食堂冒着热气的大馒头。那个年代,在家里会常饿肚子。要吃上白馒头,得看年看月。学校食堂可爽了,每周二、四供应白馒头。
上午最后一节是数学课。讲台上戴黑框眼镜的蒋老师还在比比划划,可我的心思早飞向了食堂。下课铃响过,蒋老师却还在慢条斯里地讲着例题。“这块田的收成是这一么多,分给全生产队的人,每个人能分这一么多,大家再算算,这一么多粮食,分到每人每天,会是多少呢?”“一么多”是“多少”或“若干”的意思,蒋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们暗地都叫他“一么多”。我那时哪有心思去算数学,生怕去食堂晚了,错过了白馒头。终于下课了,我一边跑向食堂,一边隐隐听到“一么多”的余音在后面追:“所以,我们要珍惜粮食,要不怕吃苦……”
跑到食堂,打饭的长队排到了拐角。我嗅到面粉的香味,口水直流。好不容易排到我了,筐里那圆溜溜白胖胖的馒头让我眼睛发亮。来上学时,母亲给我算过账,一个月的伙食费要有计划。可我哪还顾得上算账,把搪瓷缸往师傅面前一递:“馒头,要三个,不,四个!”
像怕被人夺走似的,抱着满缸馒头,躲到食堂的角落。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我刚刚学会的成语全都可以用来形容当时吃馒头的情形。一个馒头是二两,圆溜溜泡酥酥差不多有我的脸那么大。按说,一顿只有吃一个的配额,可我几口就啃完一个。当消灭完第二个时,感觉到肚子鼓起来了。慢吞吞向着第三个发起冲锋,我才费力啃了两口,发觉肚子已腾不出空间。贪心买了这么多,却吃不完。这可叫我犯难了。实在吃不下,想悄悄扔到墙角去。
食堂有戴着红袖套的值周老师,负责巡查排队的纪律、环境卫生、不浪费粮食。我环顾四周,寻找值周老师的身影。哎,一道鹰一样的目光在我附近“扫射”。正是那熟悉的黑框眼镜,值周的竟然是“一么多”。我佯装继续啃馒头的样子,故意挨着时间,等待他的转身、走远,才能争取到“作案时间”。
吃饭的高峰过了,学生们慢慢散去。蒋老师转身走向洗碗的水槽,清理着洗碗池里残留的饭粒。趁着此时,我把搪瓷缸里的馒头往地上一丢,然后一溜烟飞跑而去……
没想到“一么多”是火眼金睛;没想到他说话慢条斯里却长着一双飞毛腿。我还没跑多远,就被蒋老师揪了回来。“把丢了的馒头捡起来,把脏了的皮剥了跟我走!”
我灰溜溜随他来到教学楼的后院,小平房的第三间是蒋老师的家。门口靠窗处一张书桌,师母趴在桌上批改作业:“饭在桌上,快吃。”靠墙一张小木桌,桌上一盘吃剩的青菜,两个黑黄的窝窝头。蒋老师让我坐在小木桌前,翻出当天课上最后那道计算粮食的数学题:“把这道重做一遍。”他啃着窝窝头,似乎津津有味;我在一旁咬着笔头,汗流浃背。我不是惧怕这道题,我是被我搪瓷缸里那丢而复得的馒头和老师桌上的窝窝头吓出了汗,吓得无地自容。
几十年过去了,他那天吃饱了窝窝头给我讲的那番话犹在耳边:“你家在农村,更该懂粒粒皆辛苦。节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退沙。懂得节俭,学会吃苦,终身受用……”蒋老师已离世多年,他的话语成为我一生受益的宝典,化为我对恩师的深情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