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策略

□王立红周辰敏

字数:1476 2023-02-05 版名:知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当前,幼儿劳动习惯养成在儿童全面发展阶段意义重大,需通过家园共育来促进。
  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是儿童劳动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幼儿阶段是幼儿积累生活经验、思维和生理等机能发展阶段,此时对幼儿进行劳动习惯养成教育尤为重要。幼儿劳动习惯养成在人的生命成长中起到不可替代、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重塑劳动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当代,劳动贯穿人的一生,而幼儿作为人生命的最初生长形态,对其进行劳动教育作用重大。
  家园共育在幼儿劳动习惯养成中的必要性
  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是对当今国家教育方针的响应。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教育方针体现了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对幼儿实施劳动教育是对国家方针的响应。家园共育是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必要途径。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和施教主体,在功能上各有其特点。通过双方良性互动,实现功能互补,形成教育合力,达成共育,是有效促使幼儿形成并养成劳动习惯的必要途径。
  幼儿劳动习惯养成中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
  主体地位认知存在偏差。家长大多习惯和依赖于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相关教育,未能意识到自己的教育主体地位。而幼儿园也习惯于在家长面前的主导和权威性地位。合作与互动模式单一且有效性不高。主要体现在二者在相关教育过程中互动方式单一,沟通大多为接送幼儿时的短暂交流,起不到一定的沟通效果,间接沟通具有滞后性和延迟性,不利于共育水平的提高。合作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且连贯性较差。原因是缺乏相关教育内容在策略上的突破和改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对需要配合内容执行持久性和稳定性不高,参与教育活动偏形式化,效果偏表面化,导致幼儿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方面得不到强化,自觉行动难以养成。
  幼儿劳动习惯养成的家园共育实施策略
  幼儿劳动习惯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其进行巩固和强化,离不开家园共育。
  提高和强化共育主体地位认知和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共育意识。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从意识层面和社会角度出发,首先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通过多方宣传,树立正确意识和良好风气。转变传统观念,明确自身教育角色地位。家长应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明确自身所处角色地位。幼儿园应积极引导和帮助家长发挥引领作用,使家长能够有效参与活动。
  优化和规范共育合作模式,增强互动有效性。建立共育平等合作关系,增进相互信任程度。家园双方应在相互尊重、平等与合作基础上明确共育关系。幼儿园应鼓励和激发家长参与到相关教育管理活动中,家长也要懂得建立双方良性共育关系,有利于幼儿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优化家园沟通方式,提高共育沟通质量。应拓宽沟通渠道,采取单独约谈或家长代言人等形式进行沟通,为促进双方有效参与相关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构建和丰富共育合作内容及形式,促进合作连贯性。协同建立共育规章制度,保障共育效果。要建立、制订和完善共育相关活动制度,使其更具计划性、参与性和系统性。让家长多形式、深度参与其中,有效保障共育积极性和有效性,促进合力发挥。开展相关劳动教育活动,提升共育层次。开展相关劳动教育活动,能够激发双方参与动机和幼儿对劳动活动的兴趣,体会劳动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与责任感,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品质,增强劳动教育效果,提升共育层次。树立共育经验榜样,激发共育热情。共育的不仅是幼儿,也是教师和家长。通过共育,促进幼儿劳动习惯养成,使合力发挥更具科学性。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