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建构的四融合四功能

□陈华忠

字数:1491 2023-02-05 版名:理论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强化育人导向,校本课程建设为核心素养的培养服务,是落实核心素养最重要的路径和手段。学校应在教育部课程与省颁课程的基础上,合理建构校本课程,发挥三级课程的各自功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建构应做好四个融合
  与上级课程融合。学校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整合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的资源,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建构校本课程,开展校本研修。
  与开展活动融合。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构,可采取灵活的方式,采取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项目研究等模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与五育并举融合。首先,校本课程建设与五育并举相融合,即在学校基础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科组、备课组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五育因素,既要挖掘知识点,更要挖掘能力训练点、品格锻造点,合理设计育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育人效果。其次,校本课程建设具有延展性,即尝试通过建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组织兴趣小组活动,既培养学生特长,又加强德育。
  与学科教学融合。学校的课程建设既要保持分科优势,又要注重学科育人,做好各学科教学的协调、配合,促使综合育人的效益最大化。要挖掘不同学科课程的共性、可融合的教育元素,真正将学生视为完整的、正在发展中的受教育个体,使教育元素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的心灵。
  ●校本课程建构应发挥四个功能
  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自主成长。课程建设是中小学校的核心工作。目的是真正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载体。学校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架构多元、多层、严密、立体的学校课程体系,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加强系统研究、顶层设计和综合改革,做好小初高学段的学科素养衔接与贯通。通过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自主、个性化、可持续地发展;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学习生活,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激发兴趣、形成能力;教育学生努力做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做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做有全球化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人,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内容,依据学校办学特色。依据学校办学特色与各种资源,以及教师的特长,合理开设校本课程。还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的有利环境,组织学生走出去,到植物园、农场、工厂等参观,增长学生见识。同时,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与功能室,开展文体、艺术、科技等各种有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特长。
  课程供应,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推进各种教育资源跨界融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选择,进而满足学生差异性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把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转化成为学生内在的核心素养特质。
  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要研制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适用于评价的能力表现与检测标准,把核心素养指标真正落实到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机制之中。学校的各种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要全面体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特别是高考录取方式,落实综合素质评价,把检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水平作为中考、高考选拔学生的基本标准。从根本上改变用分数、高考来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不合理、不科学评价机制。
  加强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设计校本课程,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体要求。聚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