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教育数字化潮头, 引领未来教育发展

字数:2789 2023-02-01 版名:新闻
  今天,越来越多充满“智能味儿”的教育场景正在校园里不断涌现:英语课上,学生利用智能设备进行听说练习,能实时知晓自己发音是否标准;体育课上,学生佩戴运动手环,便于教师准确测试成绩和调整教学内容;课后,学生会收到自己的“专属作业”——这是人工智能基于其课堂表现进行的个性化推送。
  ……
  数据驱动、以学定教、因材施教,信息化正在推动教、学、管、评、考、就业各个环节的改革走向深入,信息技术已经深度融入教育系统,为未来教育发展插上提速的翅膀。
  1 教育信息化乘势而上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形成了数字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数字化教学应用逐步扩大、师生数字素养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为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回顾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已达100%,未联网学校实现动态清零,出口带宽达到100兆的学校占99.9%,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数字资源日益丰富。2022年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聚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治理、赋能社会、教育创新等五大核心功能,持续更新迭代6个版本,构建起“三平台、一大厅、一专题、一专区”的格局,包括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资源平台,提供26项政务服务,上线“学习二十大云课堂”“树人课堂”等6个专题,接入15个试点省份智慧教育平台。目前,平台汇集了基础教育课程资源4.4万节、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6628门、高等教育优质课程2.7万门,累计共享就业岗位1370万个。截至2022年11月底,平台网页版累计浏览量超过50亿人次,访客量达到8亿人。
  ——“数字鸿沟”趋向弥合。实施两轮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三个课堂”应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入推进,2022年7月至8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暑期教师研修”专题首次上线便为1300余万名教师提供了研修服务。
  ——支撑教育治理现代化成效显著。建成学校、教师、学生三大教育基础数据库,实现全国所有学校“一校一码”、师生“一人一号”。对“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包容审慎的监管体系基本建立,营造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2 教育信息化托起教育均衡底线
  进入新时代,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为全国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涵。
  “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在基础教育领域,教育部将原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改版升级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平台在原有专题教育和课程教学两个板块基础上,拓展至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经验、教材10个板块,共53个栏目。平台现有资源总量4.4万条,是改版前的4倍;其中,“课程教学”板块资源2.5万课时,是改版前的2.9倍,覆盖30个版本、446册教材。这些优质资源有效服务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教学改进、农村优质资源共享和家校协同育人。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在教研、教学、作业等各个环节,积极主动地使用数字技术,创设了同步课堂、专递课堂、智慧课堂、双师课堂、智慧作业、网络教研、线上答疑、自主学习等多场景应用,加强教学数据的分析反馈,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在高等教育领域,为推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公平和整体质量提升,教育部高教司发出“慕课西部行”号召。3年来,“慕课西部行”计划已累计向西部高校提供17.29万门慕课及定制化课程服务,帮助西部地区开展混合式教学327.24万门次,学生参与学习达3.76亿人次,西部地区教师参加应用培训171.4万人次。目前,已有725所西部高校使用慕课开展在线教学或混合式教学,占西部高校比例达97.3%,西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
  在职业教育领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中职学校学籍管理信息系统等网络信息系统,已实现本科层次、专科层次高职学校、中职学校采集全覆盖;203个国家级460个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5000余门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在线课程、1个江西国家职业教育虚拟仿真示范实训基地和215个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等,积累了海量信息化资源,为职业教育加快迈入智慧教育阶段打下了基础;2010年起开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显著提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应用能力。
   3 教育数字化战略推动教育现代化
  “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的重要一环。从“信息化”到“数字化”,不同表述的背后反映了新的政策指向。经过教育信息化1.0和2.0的建设,我国数字技术与教育经历了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阶段,目前正处于融合与创新并存的时期。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特殊阶段,是在教育信息化量变积累基础上实现质变。
  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发展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会产生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后续各种重要的教育发展文件都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作用,而且认识不断深入。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再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的思路超越了简单的环境观、工具观和资源观,向着内涵式发展的方向演进。
  教育信息化作为渐进变革的过程,对教育环境的影响从模拟到数字再到智能转型。育人空间不再是单一的物理空间,而是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相结合,智慧校园是未来教育环境的走向。数据是智能的前提,统筹建立一体化的教学管理平台,加强数据的横向贯通和汇集。教育信息化战略强调数字平台,强调生态环境,强调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
  信息化对教育环境影响到一定程度之后,会转变人才培养的方式。通过信息技术,打破学生以听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允许多种学习形态的融合,教学结构将发生实质性转变。教学范式将从知识的传递转向知识的建构,再到知识的创生转型。教育评价从甄别性、选拔性、标签性、评比性的评价,向促进学生发展的形成性评价转变。传统的教、学、评的人才培养模式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同时实现教育规模化覆盖与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满足的目标。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带动新的教育供给和教育治理模式。要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教育供给丰富、可选择,这就要求教育的服务业态丰富、多元、可选择。教育供给不再由政府单一供给,而是社会、企业、非营利机构相结合。互联网可以穿透学校围墙,使外部的教育服务能跟学校教育互补,形成统一战线,实现教育创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侧进行改革,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治理方式,建立现代化的教育治理和质量监测体系。借助信息化、大数据,以人机结合的方式,实现家长、学生、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尽早发现潜在问题和趋势问题,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和决策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