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 有效指导
——新课标下有效写作教学的基本路径
字数:1892
2023-01-29
版名:知行
□王 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表达与交流”中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大量事实表明,提起习作,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总觉得学生的习作水平普遍较差。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从而实现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教学目标呢?
抓关键词审题,明确写作中心
面对一个作文题,审题是第一步。我总是先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写作中心内容;再判断还有哪些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圈定写作范围;然后仔细阅读习作要求或提示,逐层分析,明确写作要求。通过分析题目,明确这次习作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是状物的还是想象的。写人就要抓住这个人的特点(外貌特点、性格特点)来写,才能把人写活;记事的文章让学生写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状物的文章要抓住物的特点,多角度观察;想象作文力求想象合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跑题。学生经常会遇到《难忘的一件事》这个题目,老师可指导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它是属于写人的还是记事的?写几件事?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在你经历的事情中有哪些事令你难忘?为什么?又如作文题目:《我的双休日》,让学生明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双休日”,要写的是自己双休日的生活,那么就不能随便写别人任意一天的事情,而一定要写在双休日发生的事情。这样反复指导、训练,让学生一看到作文题就能把握题目的实质,明确习作要写的内容及写作中心,不至于南辕北辙。
挖掘已有素材,拓宽习作思路
对于学生而言,写作的难点在于无话可说,无物可写。平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坚持写“百字新事”,即用一百余字,写出最近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新事、趣味事,以此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即兴而就,寥寥百字,不设限制,只要真实记录,要的是这种以文字记录生活的感觉,帮助学生解决缺乏素材的问题。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为写作积累一手材料。如布置学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按方位顺序对某些景物进行观察,如颜色、大小、结构、有关传闻等,在写作前积累大量的材料,了解更多的知识,为动手写作打好坚实基础。又如要写《第一次……》的写事作文,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并记录好当时的心情,揣摩完成这件事情的一些连续动作等。学生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才乐于表达,写起作文来就会说真话,吐真情,就不至于因不知写什么而害怕写作。
写好作文提纲,构建作文框架
作文前写好提纲,就像盖房子先要设计图纸一样,非常重要,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文提纲,厘清行文思路。我利用画思维导图或鱼骨图的形式指导学生列提纲,学生们非常喜欢。在课堂上说一说、画一画,再评一评、改一改,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一份图文并茂的写作提纲就新鲜出炉了。这样可以提纲挈领,既明确了行文思路,又使自己更具体地把握所写内容的要点,写出的文章自然会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解决了整体框架的构思问题,写起来也就不那么“难于上青天”了。
加强语言积累,指导准确用词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语言积累与训练教学,结合语境,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词语的意思,扎实掌握其含义,指导学生用词的规范性、准确性,学会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表达需要。鼓励学生坚持读好书,多读多背,积累好词佳句,把名言名句、精华段落的背诵作为课外积累素材的好方式。与此同时博览群书,感受语言的优美,曹文轩、毕淑敏的作品都是学习写作、积累语言的好素材,在阅读揣摩中,感悟作者的语言表达、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日积月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库”,这样学生表达起来不至于语句贫乏,运用语句时就会顺手拈来,就像流水一样“汩汩”涌出。
重视作文评改,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习作,除了教师评改,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通过作文讲评课的交流,通过老师的客观总结,对作文训练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在这种情况下,布置学生再来一次课后修改升格,同一作文一定会比前一次有很大提高。激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把自己认为习作中最精彩的部分读出来共享,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写出好作文,写作文其实并不难,从而乐于写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日常教学中,博采众长,结合作文教学实践,循序渐进,有效指导,鼓励学生乐于表达,培养写作的积极性,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引领学生进入语言表达的佳境,在习作中提升个人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表达与交流”中对第三学段的要求是: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可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大量事实表明,提起习作,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总觉得学生的习作水平普遍较差。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写作,从而实现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教学目标呢?
抓关键词审题,明确写作中心
面对一个作文题,审题是第一步。我总是先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写作中心内容;再判断还有哪些修饰性、限制性词语,圈定写作范围;然后仔细阅读习作要求或提示,逐层分析,明确写作要求。通过分析题目,明确这次习作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是状物的还是想象的。写人就要抓住这个人的特点(外貌特点、性格特点)来写,才能把人写活;记事的文章让学生写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状物的文章要抓住物的特点,多角度观察;想象作文力求想象合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跑题。学生经常会遇到《难忘的一件事》这个题目,老师可指导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它是属于写人的还是记事的?写几件事?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在你经历的事情中有哪些事令你难忘?为什么?又如作文题目:《我的双休日》,让学生明确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双休日”,要写的是自己双休日的生活,那么就不能随便写别人任意一天的事情,而一定要写在双休日发生的事情。这样反复指导、训练,让学生一看到作文题就能把握题目的实质,明确习作要写的内容及写作中心,不至于南辕北辙。
挖掘已有素材,拓宽习作思路
对于学生而言,写作的难点在于无话可说,无物可写。平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坚持写“百字新事”,即用一百余字,写出最近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新事、趣味事,以此引领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即兴而就,寥寥百字,不设限制,只要真实记录,要的是这种以文字记录生活的感觉,帮助学生解决缺乏素材的问题。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为写作积累一手材料。如布置学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按方位顺序对某些景物进行观察,如颜色、大小、结构、有关传闻等,在写作前积累大量的材料,了解更多的知识,为动手写作打好坚实基础。又如要写《第一次……》的写事作文,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并记录好当时的心情,揣摩完成这件事情的一些连续动作等。学生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才乐于表达,写起作文来就会说真话,吐真情,就不至于因不知写什么而害怕写作。
写好作文提纲,构建作文框架
作文前写好提纲,就像盖房子先要设计图纸一样,非常重要,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文提纲,厘清行文思路。我利用画思维导图或鱼骨图的形式指导学生列提纲,学生们非常喜欢。在课堂上说一说、画一画,再评一评、改一改,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一份图文并茂的写作提纲就新鲜出炉了。这样可以提纲挈领,既明确了行文思路,又使自己更具体地把握所写内容的要点,写出的文章自然会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解决了整体框架的构思问题,写起来也就不那么“难于上青天”了。
加强语言积累,指导准确用词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语言积累与训练教学,结合语境,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词语的意思,扎实掌握其含义,指导学生用词的规范性、准确性,学会将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表达需要。鼓励学生坚持读好书,多读多背,积累好词佳句,把名言名句、精华段落的背诵作为课外积累素材的好方式。与此同时博览群书,感受语言的优美,曹文轩、毕淑敏的作品都是学习写作、积累语言的好素材,在阅读揣摩中,感悟作者的语言表达、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日积月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库”,这样学生表达起来不至于语句贫乏,运用语句时就会顺手拈来,就像流水一样“汩汩”涌出。
重视作文评改,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习作,除了教师评改,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通过作文讲评课的交流,通过老师的客观总结,对作文训练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在这种情况下,布置学生再来一次课后修改升格,同一作文一定会比前一次有很大提高。激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习作,把自己认为习作中最精彩的部分读出来共享,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写出好作文,写作文其实并不难,从而乐于写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日常教学中,博采众长,结合作文教学实践,循序渐进,有效指导,鼓励学生乐于表达,培养写作的积极性,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引领学生进入语言表达的佳境,在习作中提升个人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