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引导学习促教学目标达成
□王 辉
字数:1453
2023-01-29
版名:教育理论
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课程研究的重点,课堂教学便责无旁贷地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主要教学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引导学习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课堂教学高效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生活性情境性
生活情境是学生数学知识的最早来源,联系生活设计问题,学生一方面可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另一方面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数学思维。在适合的问题情境中提出疑问、探究未知、发现求证,或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进而提出猜测,思考求证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能使学生思维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
例如:教师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买文具》一课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利用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先通过“我想买一本练习本,会怎样付钱?”“我想买一把尺子呢?”“我想买一只钢笔!”这三个问题,让学生逐步思考一元以内文具的购买方案,进而发现1元可以用不同的角币来组合,随即生成:1元=10角,紧接着问:“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通过这个开放的问题,让学生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在自然沟通了“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孩子们经历了购物的实际操作过程,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性启发性
课堂问题引导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握教材重难点,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找准切入点,力求精准提问,让学生在一定思考的基础上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者,在问题引导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一课时,考虑到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质量单位的含义和他们的进率关系,于是,在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提出三轮问题:1.桌子上一枚1角的硬币大约是1克,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到底有多重?感觉怎么样?2.请你用手掂一掂一袋食盐,两袋食盐有多重?感觉怎么样?3.大家用一只手掂两小袋盐,另一只手掂一大袋盐。感受一下两只手物品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请验证一下。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充分感受1克有多重、1千克实际有多重、认识1千克与1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真切建立起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为后面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等学习奠定基础。
层次性整体性
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要立足于教材整体,注重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关联,善于捕捉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基于核心素养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实现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融会贯通,在新旧知识的迁移中思考分析、自主探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架构。
例如:教师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奥运开幕》时,在观察完钟面后,结合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教师接着提问1.试着说一说分针走1小格是几分钟?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钟呢?2.同学们注意观察时针的转动,看看你有什么发现?3.时和分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时针和分针有什么变化?学生随着老师逐层深入的提问,探索得出1时=60分的关系,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既达成了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为后面学习做好准备。
总之,积极转变观念,提高理论基础,充分研究教材与学情,才能使问题引导学习过程更为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
生活性情境性
生活情境是学生数学知识的最早来源,联系生活设计问题,学生一方面可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另一方面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数学思维。在适合的问题情境中提出疑问、探究未知、发现求证,或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进而提出猜测,思考求证的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能使学生思维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形成自己的知识架构。
例如:教师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买文具》一课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利用这一常见的生活情境,先通过“我想买一本练习本,会怎样付钱?”“我想买一把尺子呢?”“我想买一只钢笔!”这三个问题,让学生逐步思考一元以内文具的购买方案,进而发现1元可以用不同的角币来组合,随即生成:1元=10角,紧接着问:“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通过这个开放的问题,让学生感受1元的实际价值。在自然沟通了“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孩子们经历了购物的实际操作过程,知道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针对性启发性
课堂问题引导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握教材重难点,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找准切入点,力求精准提问,让学生在一定思考的基础上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再者,在问题引导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多重》一课时,考虑到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质量单位的含义和他们的进率关系,于是,在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提出三轮问题:1.桌子上一枚1角的硬币大约是1克,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用手掂一掂,感受1克到底有多重?感觉怎么样?2.请你用手掂一掂一袋食盐,两袋食盐有多重?感觉怎么样?3.大家用一只手掂两小袋盐,另一只手掂一大袋盐。感受一下两只手物品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请验证一下。指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充分感受1克有多重、1千克实际有多重、认识1千克与1克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真切建立起千克与克的质量概念,为后面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等学习奠定基础。
层次性整体性
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要立足于教材整体,注重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关联,善于捕捉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基于核心素养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实现知识与方法之间的融会贯通,在新旧知识的迁移中思考分析、自主探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自主架构。
例如:教师在讲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奥运开幕》时,在观察完钟面后,结合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教师接着提问1.试着说一说分针走1小格是几分钟?分针走1大格是几分钟呢?2.同学们注意观察时针的转动,看看你有什么发现?3.时和分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时针和分针有什么变化?学生随着老师逐层深入的提问,探索得出1时=60分的关系,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既达成了学习目标,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为后面学习做好准备。
总之,积极转变观念,提高理论基础,充分研究教材与学情,才能使问题引导学习过程更为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机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