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课标看“幼小衔接”

□陈 林

字数:1618 2023-01-29 版名:理论
  按照教育部要求,从2022年秋季起执行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小学同幼儿园的衔接,将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笔者就如何把新课标“幼小衔接”的要求落实落地作以探讨。
  为什么新课标要强调“幼小衔接”
  2019年,教育部启动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纵向学段间有机衔接不够,横向学科间配合不足作为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修订过程中,教育部组织多方力量对幼小学段衔接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认为要真正解决儿童由幼儿园向小学平稳过渡,离不开两个学段的双向衔接,于是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对小学如何帮助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平稳过渡提出了专门要求。2021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要使幼小之间的坡度变缓,必须加强两个学段之间教育的连续性,改变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还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的思考逻辑,实施“双向衔接”。这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落实全面育人的重大决策。
  小学入学适应期的教育教学方式积极向幼儿园衔接,一二年级落实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学习设计,降低学习知识的坡度,不仅符合儿童发展的连续性需求,还可以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保障“双减”工作的长效开展。“双向衔接”的提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它体现出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治理的决心和力度,让我们看到高层对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根源的判断与把握。当我们的小学低年级开始“零起点”教学的时候,就是幼儿园“小学化”冰山瓦解的时候。
  怎么落实“幼小衔接”
  (一)拉长“入学适应期”,减缓教育坡度。
  幼升小是一个人学习生涯当中年龄最小但面对变化最大的一次学段跨越。一般小学都会安排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适应,但是往往存在速成式被动适应和挤占教学课时的问题。本次新课标和《指导意见》当中对2022年秋季学期起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提出了更加具体、科学的要求。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结合校情,在以生为本理念的引领下,改变让儿童被动适应学校的思想认识,改进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实施方案,改革一年级上学期的教学方式,把入学适应教育要求落地见效,拉长适应期、减缓教学坡度,实现新课标提出的学段衔接目标。
  (二)做到“双向奔赴”,增强工作实效。
  “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谁向谁靠拢的问题,只有“双向奔赴”才有意义。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以下活动:一是小学教师体验幼儿一日生活学习,了解学前教育现状。二是指导幼儿园游戏活动,为一年级学习做好经验准备。三是邀请幼儿教师走进小学,共同开展学习研究。
  (三)开展“三方共育”,凝聚工作合力。
  《家庭教育促进法》中规定,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应该承担家庭教育服务和指导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学和幼儿园不仅要相互衔接,还要衔接家长,开展家园校三方共育。一是开展校长或者教师入园向幼儿园家长作报告,宣传科学幼小衔接理念。二是在第二学期期末组织“家园校三方会谈”,解答家长的疑惑,缓解家长的焦虑。三是联合指导家长与大班幼儿科学做好暑期入学各项准备,杜绝只重视知识准备的片面现象。四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网络平台等沟通渠道,以家长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让家长做到“四个了解”:了解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了解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严重危害性;了解国家实施科学幼小衔接的各项政策;了解中高考改革的重大变化和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教育导向。从而积极配合和支持幼小衔接工作。
  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曾呼吁:小学教育界应当高度重视与幼儿园的衔接问题,主动与幼儿园衔接。这也是考验小学教育界是否具有儿童本位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尺度之一。儿童的发展是连续的,教育的体系是分段的。小学数学新课标在好几处“教学提示”部分开篇明义,先讲衔接,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在思想上始终坚持“让儿童站立在学校的正中央”,把分段的教育与人的发展连续性认识、正视、重视起来;在行动上,两个学段相互了解、衔接、融合,做好幼小衔接和小幼衔接,搭建儿童跨越学段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