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与延安大学

□王刚

字数:2288 2023-01-11 版名:文化

  1973年2月20日,根据毛泽东的批示,邓小平从江西回到北京。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的邓小平,首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同时,肯定我国知识分子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在邓小平的主持下,批转了《国务院批准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见》(国发[1973]39号)。这一年,高等学校招生除需经过评议推荐及审查、复查外,还要进行语文政治、数学、理化三科的书面文化考查,由各地、市命题,县(市)主持,采取开卷考试形式。1973年6月底7月初,延川县发布了全国各大学招生的消息。路遥找到他小学时的老师、时任延川县文教局副局长的白军民说:“我要上大学!”此时的路遥,以“路遥”为笔名刚刚在《陕西文艺》的创刊号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优胜红旗》,在周围人的眼里是个颇有才华的文学青年。据贺抒玉(1928—2019年)回忆,她和张文彬去延川县组稿认识了路遥,带回了他的短篇小说《优胜红旗》,并将其发表在《陕西文艺》的创刊号上,从此路遥的文学才华进入了《延河》编辑的视线。
  当时招生采取的是文化课考试与社会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路遥向所在的大队递上了自己的入学申请书,按规定履行了报名手续,同时填报了志愿:一所是北京大学哲学系,一所是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
  7月24日,延川县的招生考点设在路遥的母校——延川中学。考试两天,一共考三门——语文政治、数学、理化。考试成绩公布,路遥的语文政治成绩是83分,数学是22分,理化是30分,三门平均成绩45分。
  延川县文教局煞费苦心地向北京和西安的大学推荐路遥,当时县里另一伙造反派对路遥告状不断,政审时路遥因“红四野”军长的头衔而先后被来延川负责招生的老师婉拒。路遥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被省报点名表扬后,延川方面为路遥的大学之路可谓是“绞尽脑汁”。延川县文教局为此找到延安大学的招生组,但因为路遥志愿中没有填报延安大学,招生组的人也感到为难。情急之中,路遥当时的恋人、北京知青林达,直接向县委反映了他上学的问题。当时的申昜刚到延川不久,是一个思想开明的县委书记。因为对路遥所涉“关于白××同志参加‘战斗’致死、涉嫌王卫国案”一案的调查有过参与,为了平息群众对于路遥的状告,申昜建议对此案进行复查。后经过延川县公检法军事管制小组对“红四野”和“司令部”两派的调查,最终得出了“司令部”战斗人员“白××”已于3月18日死亡,与王卫国(路遥本名)无关的结论。案件真相大白后,申昜对路遥的为人及才华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得知路遥为了上大学的事四处奔走,便想到了在延安大学工作的堂弟——申沛昌。当时的申沛昌负责延安大学中文系的招生工作。之前,申沛昌曾在延川县见过路遥,但对路遥报考大学的事不太清楚。申昜为帮助路遥上大学一事曾三次从延川去延安,并且认真详细地向堂弟申沛昌介绍了路遥的文学创作情况,同时通过延川县公检法机关,对路遥在“文革”武斗中打死人一事的认真调查,确定此事并无证据,并将公检法机关对路遥此事件作不予认定的审查结论一并反馈给申沛昌。
  申昜作为延川县委的领导,是位极其认真负责的人,他反复向申沛昌解释和说明,“路遥在政治上没有问题”,力荐路遥在延安大学深造。申沛昌深知申昜是实事求是、按政策办事的人,便认真听取了申昜的解释和说明,时任延安大学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的申沛昌向中文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郭玉宝以及当时的延安大学校长张逊斌,将这一特殊情况作了报告,并建议学校给没有报考延安大学、具有文学才华的路遥以深造的机会。申沛昌说,“延大党委和中文系在录取路遥这个问题上态度显明而坚定”。当时的延安大学曾在1971年与西迁的北京农业大学合并,学校以农为主,兼设师范和医学。至1973年9月,学校才逐渐恢复成原有的建制。
  经延川县委和延安大学多次沟通,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8月20日,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高等院校招生办公室在路遥被北京、西安的高校拒绝接收的情况下,决定在路遥的高等学校选拔学生登记表上盖上红章,同意路遥进入延安大学就读。
  路遥能有幸进入延安大学学习,当时延川县委书记申昜和后来的延安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申沛昌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贫寒家庭出身的路遥来说,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意味着人生命运转变的开始。路遥虽然从未写过当时入学的情况,但是在后来的回忆中曾颇为感慨地说过“延安大学收留了我”。
  根据《路遥的大学时代》一书显示,1983年11月30日,路遥在致申沛昌教授的信中说:“来信收读,一片深情厚谊,使人热泪盈眶。世界广大,但知音不多,学校三年,我们虽然是师生关系,但精神上一直是朋友。您是我生活中少数几个深刻在心的人,我永远不会忘记您。”
  申沛昌认为:“在我的印象中,路遥进入延大中文系读书,是他一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一个作家的角度看,他所从事的创作中,其生活素材、人物形象,包括一些故事情节,应该说主要来源于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也来源于他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而他的创作理念、写作技巧以及一些涉及文学理论、文艺创作的经验教训,等等,应该说是得益于大学三年,他拼命攻读中外名著而从中学习、借鉴、创新的结果。当然,他本人对文学的酷爱和天赋也是不可否认和不容忽视的。”
  大学三年,路遥潜心苦读,尤其是和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相关的名著,他均有所涉猎。他强调书本和阅读的重要性,常常语出惊人。不得不说,在延安大学的三年,路遥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文学创作的积累和准备上。同时,在《陕西文艺》发表了多篇诗歌、散文。1975年,路遥就进《陕西文艺》做了见习编辑。1976年,大学毕业后,路遥正式到《陕西文艺》做了文学编辑。1988年,延安大学50周年校庆之际,路遥回到了母校,并写下了一句感恩的留言:“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