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家国情怀素养相融合

□高思敏

字数:1436 2023-01-01 版名:知行
  历史学科拥有丰厚的课程思政素材,是课程思政理念最好的摇篮。尤其是新课标所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体现了历史学科的思政性和育人性。家国情怀作为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实现高中历史学科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跨学科主题教学
  跨学科主题教学是提高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课程思政和家国情怀的融合可以通过历史、语文、政治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共同发力,寻找各学科之间的重合部分,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历史必修一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对应统编思想政治必修一第2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子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指出李大钊是中国大地上举起科学社会主义旗帜的第一人,中国共产党成立使得中国革命有了主心骨。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描述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悲痛地撰文回忆父亲被捕至被害的全过程,其为革命献身的精神能够与历史教学中国共产党成立与国民革命的过程发生共鸣,进一步升华家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人物主题教学
  课程思政在与各学科进行融合时要避免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应该“像盐溶于水,无形无色却又无处不在”,把对人本身的关怀融入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人文立课是主要特点。而历史学科最重要的学科特点就是“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传递给学生最真挚的价值观温度,帮助其找到人生方向,甚至是为国家未来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而这一切都根植于家国情怀的培育中。所以,通过人物主题教学能够更好地将课程思政与家国情怀融会贯通。《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富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与家国情怀升华点,可以选取李大钊先生为人物主题线索,讲述其生平事迹。首先,从他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文化运动后期通过《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可以跨学科联系思想政治教材“李大钊满怀激情地赞扬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试看将来的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其次,讲述其参加领导五四运动,怒斥英美法等国为“强盗世界”;然后,讲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伟大历史抉择,学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再次,讲述其参加国民党一大,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最后,惨遭军阀张作霖“三绞处决”,壮烈牺牲,从而引出国共合作的破裂。结尾处总结升华,体会李大钊先生为国为民献身、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
  世界意识教育
  家国情怀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课程思政也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可见家国情怀并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更进一步着眼于整个人类世界进步的广阔视野。历史教育需要世界视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在这一点上历史学科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如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中,讲解五四运动的起因必须介绍国际上巴黎和会的“强权战胜真理”,五四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需要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引起的全世界无产阶级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有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等等。从而在拓宽国际视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世界上仍然存在强权政治与霸权主义,具有忧患意识的同时也要学习马克思为人类事业奋斗终身的精神。
  家国情怀和课程思政最终的落脚点都在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一方面可以通过各学科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各学科之间的凝聚力。而历史学科的家国情怀素养所拥有的思政素材、价值观念、人文情怀、世界视野都是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将家国情怀融入课程思政的“大熔炉”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