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 多元化应用

□闫芙蓉

字数:1546 2023-01-01 版名:教育理论
  微课这一新型教育工具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禁制,使学生能随时随地、直观高效地汲取教学内容,提炼学科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微课视频,能起到针对性教学、营造活跃课堂氛围、积累复习材料、丰富教学模式等作用。但是事物均有两面性,微课视频普遍存在缺乏探究过程、知识难成体系等问题。如何结合微课特征正确运用微课工具已成为广大一线语文教育者的热门研讨方向。文章基于此论述,旨在启发一线教师从诗歌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三个目标出发,探究多元化课堂中微课应用的有效方式。
  以情景创设烘托诗歌意境
  优化赏析教学

  诗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篇幅,但古诗词语意语序与现今语言建构规则存在较大差异,且教学内容涉及对古典文学意境的赏析,小学生难以通过字面自主阅读对古诗词产生深刻、正确的理解。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将情景创设式微课程带入课堂,在教学准备环节甄选符合古诗意境的视频加以剪辑,搭配音频、诗朗诵等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声与画的结合中对难以言说的意境产生审美体悟,进而与教师实现同频,塑造高雅的文学审美。
  例如,在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过程中,本诗描绘了清新绮丽的松间夜景图。该生活情境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教师为使学生感受到诗人营造的情境之美,为学生播放《山居秋暝》视频,视频中风掠过松林的哗啦声、泉水流淌的叮铃声、浣女结伴归家的嬉笑声勾勒出诗中清新美妙的意境。通过微课视频,学生对诗中的景色描绘体会得更为深入,能轻松赏析诗句的美。
  以拓展资源深化语篇理解
  丰富文学常识

  课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占据比例最重、教学内容最宽泛的教学任务。教师需通过多元化语篇题材、文体、创作风格、结构展开细化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阅读储备,促使学生延展文学视野,提升文学素养。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丰富性向学生普及与语篇相关的文学常识,为学生课堂阅读赋能,促使学生对语篇产生系统、深层的理解。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过程中,本课教学内容围绕我国知名建筑“圆明园”展开。小学生对历史知识接触甚少,难以领会圆明园事件背后的深层次蕴意,且对圆明园的珍贵之处缺乏具体概念。教师为丰富学生认知,为学生找到介绍圆明园的纪录片节选,视频向学生直观展示圆明园现存的珍贵文物,向学生展现圆明园的价值,还为学生展示了圆明园的虚拟复原图,使学生对圆明园毁坏前的盛况产生具象化认知。通过对相关朝代背景与战争前因后果的简单了解,学生与课文情感产生共情,充分理解文章结尾对圆明园毁灭的叹息、痛惋之情,文学素养得以进一步丰富。
   以素材集合延展想象空间
  激活写作灵感

  在小学生写作过程中,致使学生难以动笔的不是对情感的把握、结构的梳理和语言的建构,恰是学生对写作灵感的匮乏。“不知写什么”是困扰学生的终极问题。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在习作课堂为学生播放与习作题目相关的生活素材,如:动画片段、影视作品、生活照片等。以多样化素材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使学生结合视频联想到生活实际,引发个体记忆,延展想象空间,为写作赋能。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教学过程中,学生生活中少有接触有关文化遗产类知识点,因此在写作前夕难以动笔,写作范围狭窄。教师为学生播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视频,以5分钟快闪形式向学生展示了55个文化遗产,如:兵马俑、敦煌莫高窟、苏州园林、丝绸之路等。学生通过视频观看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产生了系统认知,并能自主选择喜欢的景观展开创作,其写作灵感、写作思路得以充分激发。
  微课程视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不拘一格,教师需结合微课程内容类型与课堂应用目的展开合理甄选,以高质量微课优化课堂结构,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洛南县四皓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