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内涵发展为“双减”赋能

□张改霞

字数:1530 2023-01-01 版名:教育理论
  “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教师作为“双减”政策执行的核心力量,其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双减”的有效落实。作为教师,如何在“双减”中调整教法?如何提升内涵赋能“双减”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落实“双减”政策
  应师者为先,素质是前提

  笔者认为,所谓的教师素质不仅仅是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应是一种更全面、更综合的素质,它包括:
  1.基本素质。扎实推进“双减”,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质、人格品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具体而言,即为师者应该有为社会献智献才的奉献精神,要有经得起挫折和失败的坚定意志,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稳定情绪,有充满自信、乐观豁达的完善个性,有敢于接受挑战、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进取精神等。唯如此,才能去影响和塑造学生的心灵。
  2.业务素质。在“双减”政策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一是加强教育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共生互补”;二是加强岗位练兵,争做“双减”政策推行的先行者和弄潮儿,在听评课、技能评比等活动中吸取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务实的研修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三是加强实践探索,立足实际,聚焦问题,做实校本研修或课题研究,聚焦本学科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作业研究、设计与实施能力。
  落实“双减”政策
  应摆正位置,育人是根本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首先应是一个具备健康人格和无私奉献的人,其次才是学生的才华。而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往往注重后者的培养,忽略了人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到现在为此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双减”政策下应当是读书为先,重在育人,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平衡发展,这就急需我们老师加强和突出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和品德心理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性格,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后,我们应该转变“人才”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何谓人才?社会的需要即是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所以落实“双减”政策,就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科学的评价观,以培养合格学生和发展特长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宗旨,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
  落实“双减”政策
  应“减负”“加码”,质量是关键

  学生“减负”,教师“加码”,使教师进入一种新的教育生态。“双减”政策提倡给学生“减负”,“减负”不应片面地理解为减少作业负担,减轻学科校外培训,应该是多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和空间,多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苦学”为“乐学”。
  当然,对学生“减负”实则是对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课堂教学向有效课堂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课堂,而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融合课堂”,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上放手,以导为主,抛砖引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方法向多元化发展。教学是一种动态活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综合能力和教育机智,开发多元化课后服务项目,设置作业辅导、特色课程、社团活动等供学生自主选择,将学生的爱好特长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向智能化迈进。搞好课堂教学,我们不应只满足于“一本教材,一块屏幕”的模式,而应在科学的“教”和学生智慧的“学”上下功夫,探求师生成长的真正需求,组建智慧作业组,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练、评一体化教学,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落实“双减”政策,师者为先,育人为本,质量是关键,这应是我们广大教师适应“双减”政策的一个共同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陕西省宜君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