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学生推开朝向外部世界的窗

□李 蕾

字数:1678 2022-12-28 版名:视点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思政课教师陈明青曾让毕业班学生在小纸条上写下对思政课的感受,其中一张纸条上写着“用生命点燃生命”。
  “我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说,他说我的政治课为他推开了一扇窗,一扇朝向外部世界的窗。”陈明青说。学生通过这扇窗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而陈明青老师则看到了属于自我、属于思政教育的新可能。
   引入电影,让课堂不再枯燥
  思政课在学生印象中,通常是“刻板、枯燥”的说教。为了改变这种现象,25年来,陈明青不断超越自我,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用“生命点燃生命”。
  在陈明青的思政课上,电影片段情景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环节。“好的影视片段用细节刻画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比干巴巴的讲述更有力量。”陈老师在中学生党史学习的经验交流会上说,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所限,靠想象往往不能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情景表演,学生会发觉历史人物是有血有肉的,也会有欢喜、有害怕,是一个立体的人,是他们可以模仿、触碰的人物,否则他们会觉得英雄是永远无法企及的。
  不仅如此,陈明青还发现,政治教材中不少案例、素材,历史课也会讲、语文课也会说,甚至一些自然科学科目也会涉及,那么是不是可以借力?在长期备课实践中,“跨学科内容设计”也是陈明青课堂的特色。在陈明青所在的华师大一附中,政治、历史、语文老师一起备课是常有的情景。
  “我想,学生首先是个完整的人,应当接受全方位教育,但各科内容却可能是割裂的、重叠的,经过这样一‘点’,学生觉得学科之间是贯通的,便从不同维度、不同范围、不同层级上实现了全方位教育,更接近‘三全育人’目标了。”陈老师说道。
  打破围墙,联动大小课堂
  如果说,思政小课堂,是把课堂外部的资源引进来;那么,打破课堂围墙,则是把思政课搬到社会上。“更重要的是,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动起来,成为‘大思政课’。”陈明青说。
  利用假期和周末,陈老师背上行囊,带着学生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了解黄杜村农民无偿捐了1500万株白茶苗给贵州的故事。同学们的问题接踵而至:为什么安吉余村几乎每个农户门上都挂了“念党恩”小牌子?安吉余村在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型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阵痛?为什么黄杜村农民将自己的拳头产品捐给别人,技术无偿告诉别人,不需要保护“商业机密”吗?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走访农科院专家、农户、村干部,学生心中逐渐有了自己的答案。
  学生实践往往会有两种问题:“浅”了,走马观花,了无收获;“深”了,中学生又不具备开展较专业的社会调查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条件。二者如何平衡?
  “充分体验”,是陈明青给出的答案。有句话经常挂在她的嘴边,“思政课要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看问题的方法。”
  执着磨课,一节课要听三遍
  从教25年,身为特级教师,陈明青把政治课上得游刃有余。但现在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课标、新的考试方式,她常说始终处于“本领恐慌”中。
  如何解决“本领恐慌”?陈明青的回答是——让“奔跑”成为教师专业学习的常态。陈老师是上海市第一期德育实训基地、第三期上海市名师后备基地政治二组的学员。十多年来,她一直在市级专业发展团队里浸润学习,从一名青年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如今依旧把“基地学习”看作是难得的挑战和历练。
  陈明青对自己是这样要求的,对基地的学员们也是如此要求。有一些年轻教师说起来满腹理论,但来基地听了几节课后,却说“老师,我不会上课了”。
  陈明青“吓住”年轻教师的,是她“磨课”的执着。一般来说,青年教师同一节课,陈明青老师会听三遍。这是为什么?“一个思政课教师一般会带4到5个班级,很容易同一个教案讲4到5遍。为什么你的学生不同,教案和讲授却是一样的?”反问之后,陈明青这样引导青年教师:“教案不能仅仅基于教材、老师的预设来设计,要根据、结合学生问题。”青年教师逐渐发觉,后来设计的教案和之前把教材简单归纳、演绎而成的大不一样,逐渐做到了“眼里有学生”,青年教师也获得了成长。
  “用生命点燃生命”,是陈老师25年来的执着与坚守。她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教学,将马克思主义的种子播撒在高中生心田。
  (据《解放日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