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校园暴力梗”, 又一种毒流量
□何勇海
字数:1261
2022-12-28
版名:声音
“纸给我用一下”,未经同意,室友一下子抽掉半袋纸巾;“吃啥呢,给我尝尝”,室友夺过面包扔回面包袋;“水让我喝口”,室友抢走可乐喝掉半瓶……镜头前,一名学生模样的主播在这一系列操作之下,一脸错愕、眼神无助。这是某平台一则标签为《新型校园暴力》的短视频,播放量超682万。类似短视频还有很多。记者近日采访发现,网络上存在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趋势,一些人甚至用校园暴力进行引流。(12月20日《法治日报》)
将校园暴力拍成娱乐化的短视频,其坏处显而易见、不容小觑。其一,在让部分网友觉得“搞笑”“好玩”时,却可能对被欺凌者造成二次伤害。校园暴力无论是行为、语言暴力,还是心理、网络暴力,都是害人害己的行为。对于被欺凌者来说,他们所受的校园暴力,都是心里永远抹不去的伤害,有些人成年后仍觉得那段日子“暗无天日”。
其二,会给广大未成年人造成误导,从而有样学样。校园暴力被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此话题的严肃性,但会让一些孩子以为,校园暴力原来可以演着玩、拍着玩,甚至认为并非所有校园暴力都是严重违反人道的事,这势必影响他们对校园暴力的正确认知。这类视频虽标注了“未成年请勿模仿”“搞笑剧情,纯属虚构”等提示,但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模仿,现实中,孩子模仿暴力行为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校园暴力也都是从起外号、抢零食等“小打小闹”中步步升级,发展到毁坏私人物品、辱骂直至拳打脚踢等。
其三,会抵消打击校园暴力的社会成效。校园暴力娱乐化会导致现实中的施暴者不再有罪恶感,在实施校园暴力时也没有压力。在“娱乐化的暴力”这种视频文化浸淫下,有的施暴者还可能假借拍搞笑视频之名,实施真实暴力,引发更多校园暴力。同时,短视频中的这种暴力文化也会对旁观者造成“心理免疫”——看多了这类娱乐化暴力视频,一些人恐怕会觉得校园暴力不再可恶,当一些人的受暴噩梦成了他人的玩梗工具,被笑嘻嘻地表演出来,另一些人却只会在那里调侃、点评。这对于打击校园暴力、维护弱者权益,显然不利。
鉴于校园暴力娱乐化在短视频平台愈演愈烈,有关部门必须及时关注到这个动向,此前有媒体调查也发现,用家暴玩“梗”在短视频平台并不少见。相关部门应早日明确短视频的合理创作边界和底线。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无论是玩“校园暴力梗”还是“家暴梗”,都应属于低俗短视频的治理范畴,但这类短视频往往处于“违法”与“失德”边界的灰色地带,认定标准较难统一,给内容监管带来困难。因此,可以定期公布相关处罚的典型事例,逐步明确短视频的合理创作边界。
平台应增强“把关人”意识,积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建立专业团队接受网友举报并进行评估,核实后及时下架相关视频,以防范突破底线、价值观错位的内容传播;而对于流量分配,在点击率与曝光度之外,需更加侧重于内容质量和创作者信用,并对优秀内容进行流量扶持。老师和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们思考分析校园暴力娱乐化视频的负面影响,告诉他们身边发生校园暴力时如何辨别处理,应形成怎样的合力去抵制,还要告诫孩子们不要跟风“玩梗”,一个健康的社会,绝不会容忍以他人痛苦为乐的“毒流量”横行。
将校园暴力拍成娱乐化的短视频,其坏处显而易见、不容小觑。其一,在让部分网友觉得“搞笑”“好玩”时,却可能对被欺凌者造成二次伤害。校园暴力无论是行为、语言暴力,还是心理、网络暴力,都是害人害己的行为。对于被欺凌者来说,他们所受的校园暴力,都是心里永远抹不去的伤害,有些人成年后仍觉得那段日子“暗无天日”。
其二,会给广大未成年人造成误导,从而有样学样。校园暴力被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此话题的严肃性,但会让一些孩子以为,校园暴力原来可以演着玩、拍着玩,甚至认为并非所有校园暴力都是严重违反人道的事,这势必影响他们对校园暴力的正确认知。这类视频虽标注了“未成年请勿模仿”“搞笑剧情,纯属虚构”等提示,但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模仿,现实中,孩子模仿暴力行为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校园暴力也都是从起外号、抢零食等“小打小闹”中步步升级,发展到毁坏私人物品、辱骂直至拳打脚踢等。
其三,会抵消打击校园暴力的社会成效。校园暴力娱乐化会导致现实中的施暴者不再有罪恶感,在实施校园暴力时也没有压力。在“娱乐化的暴力”这种视频文化浸淫下,有的施暴者还可能假借拍搞笑视频之名,实施真实暴力,引发更多校园暴力。同时,短视频中的这种暴力文化也会对旁观者造成“心理免疫”——看多了这类娱乐化暴力视频,一些人恐怕会觉得校园暴力不再可恶,当一些人的受暴噩梦成了他人的玩梗工具,被笑嘻嘻地表演出来,另一些人却只会在那里调侃、点评。这对于打击校园暴力、维护弱者权益,显然不利。
鉴于校园暴力娱乐化在短视频平台愈演愈烈,有关部门必须及时关注到这个动向,此前有媒体调查也发现,用家暴玩“梗”在短视频平台并不少见。相关部门应早日明确短视频的合理创作边界和底线。依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无论是玩“校园暴力梗”还是“家暴梗”,都应属于低俗短视频的治理范畴,但这类短视频往往处于“违法”与“失德”边界的灰色地带,认定标准较难统一,给内容监管带来困难。因此,可以定期公布相关处罚的典型事例,逐步明确短视频的合理创作边界。
平台应增强“把关人”意识,积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建立专业团队接受网友举报并进行评估,核实后及时下架相关视频,以防范突破底线、价值观错位的内容传播;而对于流量分配,在点击率与曝光度之外,需更加侧重于内容质量和创作者信用,并对优秀内容进行流量扶持。老师和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们思考分析校园暴力娱乐化视频的负面影响,告诉他们身边发生校园暴力时如何辨别处理,应形成怎样的合力去抵制,还要告诫孩子们不要跟风“玩梗”,一个健康的社会,绝不会容忍以他人痛苦为乐的“毒流量”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