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中出现“反例”是否合适?如何调整?

□何 捷

字数:1944 2022-12-25 版名:知行
  教科书中出现的范例应该是精挑细选、极其规范、极具示范作用的。单元作文中出现的范例,更会被高度聚焦、分析、模仿。范例对学生的写作思路确定、材料选择、文题立意、行文成篇、文体设置等方方面面,都具有引导作用。
  以上的定论,毋庸置疑。特别是统编语文教科书中的范例,经过编者千锤百炼、精挑细选,按理说找不到瑕疵。
  统编六年级上册第7单元《我的拿手好戏》中,教科书提供的范例是一个写作提纲。提纲中展示的是“三招挑西瓜”的“拿手好戏”。编者明确地罗列了怎样练成挑西瓜的拿手好戏,同时具体举出了某一次挑西瓜,使用的看、拍、听三招,挑两个西瓜。范例一分为二,第1个西瓜挑得好,第2个西瓜却没有熟。范例中提示:我很尴尬,拿手好戏演砸了。
  范例是写作提纲,言简意赅。出示的“具体写”的部分,两个案例,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失败概率高达50%。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演砸了”的时候,好戏到底还存在吗?或者是:“演砸了”的案例,是否应该在范例中出现?一线教师针对这个问题,产生激烈讨论:
  支持方认为:这是一种幽默的表达,是一种自嘲,同时也不让学生在写作中变得更加自满。毕竟写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错觉——自己“封神”了,好戏到了“天花板”级别。这种中庸的思维,中和的论调,在讨论中支持着“反例”的存在。
  反对方认为:从写作指引的功能看,至少在三个方面,反例以占据50%的成分出现,是不适合的。
  一从审题角度看,反例与“拿手”不符,对选材构成干扰。所谓“拿手”,应该是顺手,成功率高,得心应手,值得称道,十拿九稳的。“拿手”加上“好戏”,那就是指最擅长的“绝活”。学生的绝活各式各样,只要自己擅长的就行。因此,文中的提示也出现:吹口哨、玩魔方、钓鱼、做标本、捏泥人、变魔术……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只挑两个西瓜就失败一个,这绝对不是拿手好戏,而是尚未成熟的“小把戏”。
  如果这样,第1次的成功挑西瓜,纯属偶然。因为失败的概率高达50%。挑西瓜,确定不是“拿手好戏”,因为不符合选材的需要。
  二从导向上看,反例容易引发学生误判,造成写作路径偏移。学生很喜欢新鲜奇特的案例,反例比较正向例子,更容易引发学生关注。学生会觉得失败了,囧了,演砸了,很好玩儿,很新奇。在这样的刺激下,大量学生倾向于模仿写反例,写失败的案例,让自己显得幽默、活泼。这样一来,整个写作导向就偏离了正路,产生了反面的影响。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这是教科书中的范例。大部分教师是照这个路子来教,大部分的学生是按这个路子来写。在导向上如此明显的50%的失败概率,应该会产生较为重大的影响力。
  三从写作效果上来看,反例运用稍有不当,容易消损写作效果。本单元的写作目标为“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从教科书提供的范例看,“挑西瓜”的过程,就是具体写的部分。这部分以50%的失败率构成,如此一来,到底哪个是重点,已经产生了混淆。倘若学生学习范例,发现可以写反例,于是在写作拿手好戏时强调写,具体写,即便写出了幽默的自嘲效果,读者也不能够判断“这是不是作者的拿手好戏”。
  照这样说,不应该有反例出现吗?当然不是。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哪里有一帆风顺的?即便是六年级的学生,作文中所谓的“拿手好戏”,更不可能是100%成功,也不是“一剑封喉的绝技”。实际上,这个年龄段学生们笔下的“拿手好戏”,就是自己喜爱的一个活动,一种技术,一类能力。而且,目前仅属于“从新手到大师”的成长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也是分阶段的。
  写“拿手好戏”时,学生在某一方面也许只是个新手,因为要写作,所以选择了熟悉的材料来写;也许是熟练的新手,做得多了,自然熟;也许压根还没有达到胜任阶段,至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极少数在精通层面,更不要说在小学就成为“大师”……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在写“拿手好戏”时,写“反例”几乎成为必然。因为反例在现实中出现的概率真的很高。同时,书写反例也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问题,让拿手好戏真正得到进步。
  问题集中到——教科书如何修订这一范例上。
  如何运用反例,让其发挥出作用,促成学生“从新手到大师”?只需在提纲中增加一个部分就行——增加“对失败的反思和重建”。
  例如:第二次挑选西瓜,居然挑中的是没熟的。紧接着提纲应该追加出示:“我如何发现问题,和大家交流、分析原因。”即便没有写挑第3个西瓜,也要写反思的经过,要找到原因,要继续获得进步。除非不写,只要写了反例,就要加上对反例的反思。加上了反思,反例也具备了引导成长的正能量。同时,这个部分真正成为“最具体”的核心写作环节,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增加了反思部分的写作,从效果上让表达更加有逻辑,思路更加缜密。可见,教科书中的范例出示,需更为谨慎。教科书的编者是非常认真的,关键在于要广泛听取一线操作者的意见。从实践层面看,能发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有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