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审美教育走进初中语文课堂

□路雪敏

字数:1505 2022-12-25 版名:教育理论
  初中语文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情趣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实行审美教育的前提就是要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但现阶段审美教育并没有深入语文教学中,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出新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中蕴含的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挖掘教材审美因素,陶冶情操
  教学中,教师要熟悉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比如在阅读方面可以侧重感受和欣赏,在写作方面侧重表达和发现,在古诗词方面侧重赏析和体会。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专家和学者们的筛选入选课本的,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类型的文章有着不同的美,小说、戏剧教师们要抓住人物的美,使书中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具象化,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非文学作品的美,要从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写作的技巧上等方面进行赏析。
  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黄河颂》一文为例,教师要从该篇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上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到黄河壮丽和诗歌的美。在该篇诗歌中“啊!黄河!”一句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在韵律上,该篇诗歌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诗歌节奏感强,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的韵律美。
  着力创设感染情境,激发美感
  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沉浸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在其中学习到知识,受到审美方面的熏陶,能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审美情趣,教师就要加强语文课文的诵读,由读引情。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气。”可见,诵读可以将作者“死”的语言“复活”在课堂之上,变成人们可以听得到的动人语言。诵读者进行诵读时可以通过生动自如的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得到美的享受。诵读不仅要求学生要读出声,还要求他们进行多次的诵读,反复地吟诵,才能真正进入到文章情境之中,感受到文章充沛的感情。
  例如,在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时,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语调应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这篇文章浓墨重彩,抒写了饱满的生命激情,只有通过用心诵读,才能品味出文章内在的美。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巧妙渗透
  中学的语文教材中大部分都为中外名篇的佳作,这些文章或具有生动的人文形象,或具有深远的意境,或具有感人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用形象化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唤起他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需要。这样学生就会从课文的文字符号中感受到栩栩如生的场景,使人感觉自己处在真实的环境之中,并在审美方面受到感染,从而获得美的感受。“文以载道”是中国古往今来的文人们一直在追求的文学探索,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使得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美的产物,更是传播美的工具。
  以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小石潭记》为例,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课文翻译想象出小石潭的美,就比如文中这句:“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洛滨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