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力》的执教探索

字数:1188 2022-12-11 版名:知行
  □杨建东
  力的概念在初中学生就已经接触过,对于力,学生的理解也就是三句话:“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者形状。”然后只要学生能在生活中对对应的现象进行解释和简单的应用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力》,分别讲述了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常见的力,如果不去细心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背后的分析能力的培养,在新课中可能很容易讲成初中教学的重复,甚至是复习课,学生学起来也不会有认识和能力的提高。
  笔者以为,这三种常见的力虽说看上去概念不同,但是它们都有共同的地方,只要在教学中整体把握,把这三种常见的力的概念放在一起去感知和认识,相信学生对于力的认识和构建力学体系必然有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重力的概念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着重体会“由于”二字;弹力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着重体会“发生形变和恢复原状”;摩擦力的概念“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他们相对滑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着重指出“相对”二字。
  整体来看这三个概念,都是着重于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来定义的。背后都能找到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的影子。
  “吸引”会告诉你重力的方向以及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发生形变”和“相互接触”会告诉我们弹力产生的条件,“恢复原状”会告诉我们弹力的方向以及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两个”“相互接触”“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是描述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同时“阻碍”也暗含了摩擦力的方向等问题。把握“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就很容易掌握概念中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判断,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相对”的意思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互为参照物来判断彼此的“滑动和运动趋势”方向,绝对不能引入“第三者”,这样对于摩擦力的有无和方向的判断这一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
  围绕概念来做文章,是从最根本的基础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学概念的领悟,体会出概念的严密和简单美,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物理学震撼心灵的逻辑美,感受不同知识的和谐美、统一美,对学生构建大学科思维有一定的启发和启迪。
  只要学生建立起来了有关力的准确概念,其他的知识学生只用动动手就会深层次地掌握,说穿了,学习其实只有九个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单纯地讲概念知识让学生懂得了“是什么”,如果从概念出发分析和理解,那就是“为什么”了,知道了“为什么”,细节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推理,“怎么办”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是什么”学生自己看,“为什么”教师着重引导,“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牢牢把握这三点,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彰显,最后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得到解放,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