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法初探
□宋 燕
字数:1634
2022-12-11
版名:教育理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笔者将以《古人谈读书》和《两小儿辩日》为例,总结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点滴收获。
一、搭建支架,激发兴趣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手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他们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距离他们的日常生活比较遥远,知识上的障碍使得他们较难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会害怕学习文言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古人谈读书》时,我巧妙利用导入和拓展,为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消除了他们的畏难心理。在《古人谈读书》的导入环节,我借助十一、二岁儿童对班里学霸的崇拜心理,对班里的学霸进行了一番采访,通过采访学生意识到学习文言文是有章可循的。接着出示了孔子的画像和他的个人资料,继而出示了《论语》这本书的封面,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激发起学生对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崇拜之情,从而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期待,成功激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来说,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结合文本,恰当地在文言文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建立起文本与学生的桥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复诵读,贯穿始终
在教学《古人谈读书》这篇文言文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一起在学习探究中总结出了文言文三步法。即读—讲—用三步法。虽是文言文三步法,但无论在三个环节的哪个环节,都离不开读。读是要设计的,它既要契合文本的特征,更要契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还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情的动态变化。
先来说说第一步——读。这里的读是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参与人数的角度来看,我采用了个别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从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可采用范读、听读;从组织方式的角度看可采用自由读、接龙读、交替读、集体读等形式。
第二步——讲。其实就是悟读的过程。在一遍遍各种形式读的过程中,学生就对文中每句话的意思有了自己的感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老师的学法指导,自然而然地对文中介绍的读书经验和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三步——用。在《古人谈读书》的教学中,我跟着学生一起穿越到了两千年前孔子讲学的杏坛。学生们在古琴的伴奏下,摇头晃脑地诵读着。我也化身为孔圣人,和学生一起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对话,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应用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熟读成诵的过程。
从一开始的初读到理解大意之后的应用读,这是一个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充分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音韵美。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在教学《古人谈读书》时,特别注意对学生学法的引领。在充分调动文言文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总结出的读—讲—用文言文三步教学法,同样适用于每一篇文言文。
对于文中每一句话的读、悟,也无不体现出这一点。我不只要学生谈一谈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还重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最常用的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到扩词法、查资料、问他人等方法。这样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还习得了方法,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创设情境,体会意蕴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文本的意蕴。在《古人谈读书》的教学中,我在充满古韵的乐曲伴奏下,通过时空穿越的方法诵读,把静止的文字变为了立体的画面,让学生直接去感悟、去运用。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在解读“辩”字意蕴时,我让生生之间试着辩一辩,在对辩双方一次次铿锵有力的陈词之后,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还对“辩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就这样,在创设情境、还原画面中,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魅力。
“文化种子一旦得到播种,孩子的精神之花就会随着各自的造化而绽放。”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是学生初步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起点,让我们一起做好孩子的文化启蒙人,滋养他们的内心。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丰庆路小学)
一、搭建支架,激发兴趣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手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他们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距离他们的日常生活比较遥远,知识上的障碍使得他们较难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会害怕学习文言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古人谈读书》时,我巧妙利用导入和拓展,为学生搭建了学习支架,消除了他们的畏难心理。在《古人谈读书》的导入环节,我借助十一、二岁儿童对班里学霸的崇拜心理,对班里的学霸进行了一番采访,通过采访学生意识到学习文言文是有章可循的。接着出示了孔子的画像和他的个人资料,继而出示了《论语》这本书的封面,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激发起学生对这位世界文化名人的崇拜之情,从而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期待,成功激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来说,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结合文本,恰当地在文言文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建立起文本与学生的桥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复诵读,贯穿始终
在教学《古人谈读书》这篇文言文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一起在学习探究中总结出了文言文三步法。即读—讲—用三步法。虽是文言文三步法,但无论在三个环节的哪个环节,都离不开读。读是要设计的,它既要契合文本的特征,更要契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还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学情的动态变化。
先来说说第一步——读。这里的读是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参与人数的角度来看,我采用了个别读、同桌读、小组读、全班读;从老师和学生互动的情况来看可采用范读、听读;从组织方式的角度看可采用自由读、接龙读、交替读、集体读等形式。
第二步——讲。其实就是悟读的过程。在一遍遍各种形式读的过程中,学生就对文中每句话的意思有了自己的感悟。在读的过程中结合老师的学法指导,自然而然地对文中介绍的读书经验和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三步——用。在《古人谈读书》的教学中,我跟着学生一起穿越到了两千年前孔子讲学的杏坛。学生们在古琴的伴奏下,摇头晃脑地诵读着。我也化身为孔圣人,和学生一起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对话,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应用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熟读成诵的过程。
从一开始的初读到理解大意之后的应用读,这是一个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还充分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音韵美。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常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在教学《古人谈读书》时,特别注意对学生学法的引领。在充分调动文言文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总结出的读—讲—用文言文三步教学法,同样适用于每一篇文言文。
对于文中每一句话的读、悟,也无不体现出这一点。我不只要学生谈一谈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还重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最常用的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到扩词法、查资料、问他人等方法。这样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还习得了方法,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创设情境,体会意蕴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文本的意蕴。在《古人谈读书》的教学中,我在充满古韵的乐曲伴奏下,通过时空穿越的方法诵读,把静止的文字变为了立体的画面,让学生直接去感悟、去运用。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在解读“辩”字意蕴时,我让生生之间试着辩一辩,在对辩双方一次次铿锵有力的陈词之后,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还对“辩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就这样,在创设情境、还原画面中,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文言文的魅力。
“文化种子一旦得到播种,孩子的精神之花就会随着各自的造化而绽放。”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是学生初步接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起点,让我们一起做好孩子的文化启蒙人,滋养他们的内心。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丰庆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