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要讲好“中华文明”

□汪建斌

字数:1490 2022-12-11 版名:理论
  历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讲好中华文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均注重规范中华文明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并认识中华文明的世界价值。”“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体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视野和胸怀,初步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要求从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来理解中华文明的价值。因此,讲好中华文明是当前历史教育的时代担当。
  首先,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准确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意义和教育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三个方面定位了中华文明发展新方位:一是把“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确定了中华文明教育的时代方位。二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从而对新形势下如何传承中华文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方法论。三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明确新形势下发展中华文明的目标和方向。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将中华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度融合,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实现中华文明的创新和生成。
  其次,精准把握中华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些内容是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相契合的中华文明内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载体。当前,学校历史教育的课程建设和社会历史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中华文明主体内容展开设计,在深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梳理其发展脉络,厘清其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世界文明进步,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关联。
  第三,要深刻理解和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内容,以中华文明为基础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其成果在本质上就是现代中华文明,也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它们共同构成中华文明教育的主体内容,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并传递五千多年绵延发展的中华文明鲜明的民族形态特色,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建实践中,具有鲜明和强大的创造力,从而把中华文明教育与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帮助青年一代具体、有机和有效地理解中华文明。
  马克思说:“凡是民族作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们为人类社会而做的事情。”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出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文化特质,对于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路向指引和思想来源价值。历史教育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渠道,正确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和时代价值,是做好中华文明教育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