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情怀追求

——《文人的情怀:中国文化演讲录》读后感

字数:1502 2022-12-07 版名:悦读

  □张海朋
  受职业习惯驱使,每每阅读历史文化类书籍,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力求从先贤们高尚的思想光辉和博大的胸襟情怀中汲取营养,进而获得成长的感悟、启迪和力量。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熊召政先生的《文人的情怀:中国文化演讲录》一书共收录17篇文章,均为作者出席各大讲坛的演讲文稿。总览全书,虽然每次演讲的受众不同、主题各异,但都能谈古论今、引经据典,悉数罗列出中国历史上许多的帝王将相和名人大家,深入浅出地剖析着他们是如何让自己的思想情怀做到经世济用、知行合一的。每篇文章既有正史的严谨求实,又有演讲语言的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其中一些对历史事件的新见解,对历史人物的新评述,让人豁然开朗,顿感醍醐灌顶。
  也许是基于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共通性,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特别钟情于书中《我做文字工作的几点体会》一文,文中作者深情回忆了从事文字工作数十年来的点滴往事,独辟蹊径地点评了历史上的几位文学家。文化的共通性引发了我的阅读共鸣,从中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优秀教师的情怀,最少应该具有三点特质:
   ▶特质一:以内驱助推学习
  作者于文中讲到自己十六岁下乡时的往事,家里没有书读,于是把周围五六里范围的书都借来读完了,实在没书读了,就读《康熙字典》,最终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先生此等对学习的主动与自觉让我不由心生敬意。
  放眼当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可谓是煞费苦心、投入巨大,各种精心策划的培训、学习数不胜数,各级各类专业比赛活动如雨后春笋,但正如一句话所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所有的培训最终都应回归于教师的自觉培训,所有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于教师的自主学习,倘若教师自己不能迸发出学习成长的内驱力,那么再好的培训和学习都是收效甚微甚至是徒劳无果的。因此,教师应该谨记:自觉者更胜一筹,自主者事半功倍。
  ▶特质二:以自律规范言行
  文中讲述了宋濂批评白居易写《琵琶行》是“有失臣体”一例,即宋濂批评白居易不能因为自己个人遭遇贬谪就悲天悯人、忘掉朝廷,恣意发泄心中愤懑。
  反思教师职业,身份虽然是平凡的,但却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时代大任,教育教学上的“自律”尤为重要。工作上也许有评优树模、职称晋升等的不顺利,生活中亦有诸多不如意,私下里适当的倾诉可以理解,但公开场合的抱怨要坚决杜绝,特别是在课堂上,更应当克制自己的自然属性,一言一行彰显师表师德,要为学生播撒暖阳、传递正能量,时刻把向美向上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田,如此方能树立和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威信,进而让教育教学工作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因此,教师应该谨记:克己方能成己,立德方能树人。
  ▶特质三:以思考追求超越
  文中写到:“创新是文字工作者的灵魂,文字工作者一定要勤于思考,有新思想新观点很难,才高八斗不一定有新思想新观点。”我觉得这句话套到教师专业成长上非常适用。
  我们身边的许多教师,有学历有才干的不乏其人,但成为优秀者的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这些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只是满足于做好常规,总是止步于按部就班的工作节奏和周而复始的工作内容。这些固然有地域教育环境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教师自身缺乏思考所使然,不去推究剖析实践的理论依据,不去总结升华成果的辐射效应。这种少思考甚至不思考的做法,必然难以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主张和风格特点,专业发展的突围与超越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该谨记:思而不行则空,行而不思则浅。
  古人云:“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以内驱让学习事半功倍、以自律让言行立德树人、以思考让现实超越平凡,当一位教师拥有如此充盈而向上的情怀追求时,其教育生涯必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