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缘硬皮本

□曹公奇

字数:1583 2022-11-30 版名:文苑
  37年前,我们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方,既未曾谋面,也互不相识,但却因一个硬皮本,引发出一段跨越几十年的纯真情谊……
  这是一个天蓝色封面的硬皮本,左边的本脊和右边的两个角儿是咖啡色的,封面上是白色的“硬皮本”三个大字,下面是三个字的拼音书法手写体,整个封面简洁大方,纯真朴素。翻开它,扉页上是我写给解放军官兵的一首小诗——《送》。其实,当时写的时候,并不知道送给哪个具体的人,只是写给即将奔赴前线的解放军,这个本子最后会到谁的手里,一切都是缘分了。
  那一年,是我大学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三年,在宝鸡市斗鸡中学担任高二四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课老师。接到学校通知,说有一批解放军官兵即将奔赴老山前线,让我带领班上的学生去欢送。那天(1985年12月18日)晚上,我带领全班学生按时到达宝鸡火车站。站台上人山人海,全是欢送解放军上前线的群众。学生们兴高采烈,敲锣打鼓,手舞红花,大声欢呼,场面异常热闹。欢送的人群挤满了整个站台,解放军官兵在火车上,我们无法靠近他们。我和学生一起把准备的礼物统一交给组织方,由他们转交给最可爱的人。这些礼物中,就有我的那个硬皮本。
  很快就要到1986年元旦了。某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从老山前线寄来的明信片。这时,我才知道我赠送的硬皮本到了一位名叫康新民的战士手中,他也是陕西人,是一位在基层连队搞宣传的通讯员,爱好文学。于是,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热情,使我们两个人很快成为没有见过面的笔友。信来信往,将一个远在猫耳洞的战士与一个远在陕西的教师紧紧联系起来了。
  当时唯一的联系方式只有书信,我们鸿雁传书,他给我讲他的经历、爱好,以及老山前线猫耳洞里的战斗生活;我给他讲我的理想、工作,以及用他的书信教育学生的故事。就这样,我们虽未曾见面,却像老朋友一样通过书信成了真正的“笔友”……后来,因为我们各自地址的变动,几十年间再无消息。
  可就在十几天前,延安市教研中心的陈宁老师突然在微信上给我转发了洛川作协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寻找“笔友”》,作者康新民,并告诉我说:“我老乡找你。35年前的情缘!”看见康新民这个名字,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当年的“笔友”。我急忙打开公众号文章阅读,果不其然,就是他——当年在猫耳洞与我通信的解放军战士康新民!我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紧接着,收到了他加我微信的申请。我们互加微信后,介绍了各自目前的情况,倾吐了相隔35年的心声(我们两人通信认识至今37年,中断联系已经35年)。不得不感叹,天地之小,网络之发达。在他的文章发出不到1小时,我们就联系上了,续上了中断35年的情谊。
  原来,他们部队当年在老山前线防御作战1年多时间后,就撤回到后方。继而,他考上了军校,毕业后又远赴新疆伊犁为国戍边。他屡次立功,受到了部队的表彰奖励。30多年来,康新民从基层的连队干起,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干到师级,现已退休,住在西安。我也从当年任教的学校调到了宝鸡市教研室,一直到去年退休,现在也居住在西安。
  世界很大也很小,原来我们就住在同一座城市里。
  距离我们重新取得联系不到10天,一个十分美好的上午,在西安曲江我们终于“真人”相见。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看着彼此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激动又感慨!是啊,37年,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不短的年限,但时光的消逝,岁月的流转,世俗的纷扰,并没有冲淡我们曾经的情谊,哪怕仅仅是没有见过面的“笔友”。
  一个普通的硬皮本,一首充满激情而又笨拙的小诗,历经艰辛,沧海桑田。它随着新民,从宝鸡火车站到猫耳洞,到军校,又到新疆伊犁,再到西安,37年始终陪伴在他的身边,上战场,求学,守边。我翻看着它,从1985年12月18日开始,新民就用这个硬皮本写着日记,一页一页记录着他当年的军旅生活,记录着他在老山前线猫耳洞的战斗经历,也叙述着我们两个不同寻常的友情。
  现在,虽然都是年逾花甲的人了,但我们仍然怀有一颗年轻的心,一颗赤诚的心。
  忆往昔,风华正茂,峥嵘岁月;看今朝,真情依旧,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