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塞克的青年时代
□段诗洋
字数:1598
2022-11-30
版名:文化
1938年初春,太原附近一个小村子的山坡上,一群为躲避日本侵略者杀害的乡亲逃到了这里。他们中,有刚刚失去了父母的少年,有带着祖宗牌位的村公所长,有刚死了丈夫孩子的年轻妇女,还有只剩下小孙女在身边的老人。他们亲眼目睹了亲人被残害、房屋被烧毁,胸中燃烧着熊熊的怒火。为了复仇,他们联合村人对敌人进行突击,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后最终取得胜利……这些是话剧《突击》中的部分剧情。《突击》是西北战地服务团中的塞克、端木蕻良、聂绀弩和萧红几人在从临汾到西安的火车上共同创作的。1937年3月,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西安后,在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帮助下,《突击》在西安易俗社的演出获得很大成功,极大地激发了西安民众的抗日热情。周恩来同志在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接见剧作者和演职人员时,也给了他们很大鼓舞。茅盾当时发表文章赞扬:“《突击》这三幕剧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还提到:“据端木蕻良说,‘其实都是塞克一个人’,但参加意见,商榷词句者,就有端木、绀弩、萧红等三人。”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话剧《突击》的主要剧作者、导演和演员塞克追求革命真理的经历也极具戏剧性。塞克原名陈秉钧,1906年出生于河北霸县城南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塞克在五四新文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逐渐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1923年,塞克因反抗父亲的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至哈尔滨。
17岁的塞克在哈尔滨当警察期间,积极创作诗歌并投稿至《晨光报》,后来成为《晨光报》的编辑。这段时期他深受与报社有关联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在报纸上发表了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的文章,1926年,更是发表了欢迎北伐军进驻武汉的文章,因此被捕入狱。经报社营救,塞克被释放后南下进入上海艺术大学学习美术、文学,继续发表诗歌。
1927年,塞克参加了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并在田汉根据他的经历写成的话剧《南归》中展露出卓越的表演才华,在上海轰动一时。但此时的塞克对这种将个人感情经历投射到话剧中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厌倦,无心留恋舞台。他深受高尔基作品的影响,一心向往苏联,并两次前往哈尔滨,寻求去苏联的方法。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后,塞克带着一个苏联朋友写的路条,独闯边境。过境不久,因“国际间谍”的嫌疑入狱,一个月后才得以回国。
回国后,塞克投身抗日义勇军。他评价这时的自己:“在文艺上,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情调、作风转不过来,原因是没有生活。‘九一八’事变后,在文艺上才出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这个转变是由去苏联受挫,敌人侵占东北,国破家亡才促成的。”此后,他的文风一变,如在《流民三千万》中写道:“帝国主义的炮火/对准着饥饿的民众/青天已被罪恶的血手撕裂/长空飞闪着血雨腥风/我们衔着最大的仇恨/我们拼着最后的决心……”
1930年,塞克回到上海,组建或参加“大地剧社”“新地剧社”“狮吼剧社”“拓声剧社”“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创作了反映义勇军起义的抗日题材戏剧《铁队》,演出《日出》《同仇》等,为我国早期的电影、话剧艺术作出了贡献。他还翻译了高尔基的《夜店》和许多苏联歌曲的歌词,与冼星海、贺绿汀、王洛宾等人共同创作了大量抗日歌曲,如《救国军歌》《抗敌先锋队》《心头恨》,成为中国救亡歌曲的重要作词者和新音乐运动的旗手之一。他参与组织中国歌曲作者协会和救亡演剧第一队,并参加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西北战地服务团。
1938年5月,塞克离开西北战地服务团去往新疆,希望圆自己的苏联梦,可是这计划没有实现。于是他辗转来到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担任教授,导演了话剧《九·一八前后》《钦差大臣》,并再一次与老友冼星海合作,创作出《满洲囚徒进行曲》《生产大合唱》《三八妇女节歌》等歌曲。之后,塞克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院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抗战结束后,塞克先后担任热河省文联主任、辽北省政府教育厅副厅长兼辽北学院副院长、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院长和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53年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后改为中国歌剧舞剧院)顾问。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话剧《突击》的主要剧作者、导演和演员塞克追求革命真理的经历也极具戏剧性。塞克原名陈秉钧,1906年出生于河北霸县城南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塞克在五四新文化的影响下成长起来,逐渐形成了反对封建专制、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1923年,塞克因反抗父亲的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至哈尔滨。
17岁的塞克在哈尔滨当警察期间,积极创作诗歌并投稿至《晨光报》,后来成为《晨光报》的编辑。这段时期他深受与报社有关联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在报纸上发表了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的文章,1926年,更是发表了欢迎北伐军进驻武汉的文章,因此被捕入狱。经报社营救,塞克被释放后南下进入上海艺术大学学习美术、文学,继续发表诗歌。
1927年,塞克参加了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并在田汉根据他的经历写成的话剧《南归》中展露出卓越的表演才华,在上海轰动一时。但此时的塞克对这种将个人感情经历投射到话剧中的表达方式产生了厌倦,无心留恋舞台。他深受高尔基作品的影响,一心向往苏联,并两次前往哈尔滨,寻求去苏联的方法。1931年,日军占领东北后,塞克带着一个苏联朋友写的路条,独闯边境。过境不久,因“国际间谍”的嫌疑入狱,一个月后才得以回国。
回国后,塞克投身抗日义勇军。他评价这时的自己:“在文艺上,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情调、作风转不过来,原因是没有生活。‘九一八’事变后,在文艺上才出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这个转变是由去苏联受挫,敌人侵占东北,国破家亡才促成的。”此后,他的文风一变,如在《流民三千万》中写道:“帝国主义的炮火/对准着饥饿的民众/青天已被罪恶的血手撕裂/长空飞闪着血雨腥风/我们衔着最大的仇恨/我们拼着最后的决心……”
1930年,塞克回到上海,组建或参加“大地剧社”“新地剧社”“狮吼剧社”“拓声剧社”“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创作了反映义勇军起义的抗日题材戏剧《铁队》,演出《日出》《同仇》等,为我国早期的电影、话剧艺术作出了贡献。他还翻译了高尔基的《夜店》和许多苏联歌曲的歌词,与冼星海、贺绿汀、王洛宾等人共同创作了大量抗日歌曲,如《救国军歌》《抗敌先锋队》《心头恨》,成为中国救亡歌曲的重要作词者和新音乐运动的旗手之一。他参与组织中国歌曲作者协会和救亡演剧第一队,并参加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西北战地服务团。
1938年5月,塞克离开西北战地服务团去往新疆,希望圆自己的苏联梦,可是这计划没有实现。于是他辗转来到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担任教授,导演了话剧《九·一八前后》《钦差大臣》,并再一次与老友冼星海合作,创作出《满洲囚徒进行曲》《生产大合唱》《三八妇女节歌》等歌曲。之后,塞克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院长、陕甘宁边区参议员、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
抗战结束后,塞克先后担任热河省文联主任、辽北省政府教育厅副厅长兼辽北学院副院长、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院长和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1953年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后改为中国歌剧舞剧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