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学, 了解美感

——读朱光潜《谈美》

字数:911 2022-11-30 版名:悦读
  □姜 薇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写于20世纪30年代,到现在已经90余年了,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我读了一个星期,读来惬意、舒畅。
  之前我对晦涩难懂的理论性的文章是比较拒绝的。但是当我打开《谈美》这本书,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忍不住想读下去。书中朱光潜先生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美的种种奥妙,探讨了自然美、人生美和艺术美的关系。
  其实说到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地,当我们路过一处好风景或者看到某件东西很好看,可能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好美啊”。其实美从每个人出生那一刻起,就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它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属性。
  那美到底是什么?俗话说:“各花入各眼”,每个人对美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美是“无所为而为”的艺术活动,是人们追求心灵自由发展的境界,只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
  书中以一棵古松作例,揭示了人们对待事物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实用、科学、美感,也就是“善”“真”“美”。比如三人同时看到古松,在从事木材生意的商人眼里,看到的是价值不菲的木料,而在植物学家眼里,古松是四季常青的植物,与其他松树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有画家纯粹用美感的态度去欣赏古松,画家看到的不仅仅是松树苍翠的颜色,还有其不畏严寒、刚正不阿的气概。
  不同人所见到的事物,以及自己的感知都是个人性格以及情趣的返照,会产生不一样的形象,画家在看的时候,是抱了美感的态度,是把情感投射到物体上,所以,要看出事物本身的美,就不要拘泥于实用,而是要用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来欣赏。
  所以美不是事物的固有属性,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心,而人生就是一个多面而又和谐的整体。就像是朱光潜先生在书中说的:对事物的审美差异,始于同一审美对象的移情作用。对同一物体有不同的感受,是因为我们有不同的心境和经历,我们在观赏意象的时候,常常是将自己的情趣移注于物,又以物的姿态移注于自己,是物与心的和谐,这便是真正的美。
  就像那棵古松,昂然并举,苍翠是它本身的特点,而刚正不阿的气概,却是人为的,所以美感就是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交感共鸣产生的形象,它与实际人生是有一定距离的。要真正见到事物的美,需把它摆放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
  如果你想学习美学,了解美感,一定要看看朱光潜的这本《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