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儿童的成长需求

□吴增强

字数:2115 2022-11-30 版名:悦读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阶段。回顾自己的童年时光,没有过多的课业负担,没有过多的学业压力,记忆中更多的是丰富的课外活动、同伴之间的嬉戏。
  时光飞梭,60多年过去了。社会飞速发展,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的孩子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是他们常常觉得不快乐。现在不少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培训班,也不问问孩子是否喜欢、是否愿意。这样的盲目教育只是随了自己的心意,而恰恰无视孩子成长的需求。
  ▶教育要返璞归真,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
  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些不良习气,诸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物质化倾向,弱化了人对自身存在价值与意义的思考,弱化了人对有意义生活的向往,弱化了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哲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哲学主张,其中根本的精神就是“找回失落的精神世界”,归还生命的完整性。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文世界不同于自然世界。自然界一切都是机械运作,服从于特定不变的秩序。人文世界不是僵死的、机械的世界,而是一个自由的和创造的世界,一个意义世界,人文世界是由一种内在的力量——有意识的生命所驱动。功利主义的教育无视孩子的天性,无视孩子的需求,在“分数第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成人意志下,孩子的生活世界被挤压,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日益丧失。与此同时,成人与孩子的和谐关系受到了损害。孩子也是有主体人格的大写的人,不要把孩子当成考试的机器,不要把孩子当成功利主义教育的工具。
  ▶孩子有自己的世界
  了解儿童的成长需求,要求我们克服成年人的思维定式,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角度观察他们、体察他们。要了解孩子,首先得承认孩子有自己的世界。鲁迅先生在抨击旧教育时,曾经这样说:“往昔的欧洲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其次,要引导孩子,给予孩子平等的思想,以“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思想”。再次,还要“解放孩子,去掉孩子身上种种束缚,自由地进行陶冶,给他们创造一个美好、有趣、健康、活泼的世界,使他们自由成长,成为独立的新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主张尊重儿童、解放儿童,反对把儿童看成是“小大人”,反对把成人的意志强加于儿童,摧残儿童的天真,剥夺儿童应该享有的权利。他们深信儿童蕴藏的潜力和创造力,力图打破成人和学校对儿童的种种束缚,创造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教育。
  ▶自然主义教育观
  卢梭认为,儿童的教育就要把儿童当作儿童,适应儿童的特点,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促进儿童身心自然、自由的发展。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主张的儿童教育观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一脉相承,他说:“儿童并不是生来就能接受学习知识的清规戒律的约束的。一开始他们必须通过对生活的热爱来获得知识,随后他们便会脱离生活去求得知识,再往后,他们又会带着成熟的智慧重返自己更为充实的生活。”
  泰戈尔认为应该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受到陶冶和教育。用脑学习之前,他们是用肢体和感觉器官开始自己的学习的。儿童在大自然中的时间越多,铭印在他们脑海中的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越鲜明,这对儿童来说,就成了进行理性思维的源泉,因为在周围世界形象的多种形式、色彩和声响之中包含着数以千计的问题。教师在揭示这些问题的内容时,仿佛是在掀翻“大自然的书”。
  ▶心智健康成长:儿童幸福的原点
  以上中外名家对儿童教育的论述,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教育既要遵循自然、顺应儿童的天性,又要促进儿童心智的健康成长。遗憾的是,教育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在轰轰烈烈地推进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期望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实实在在,“育分”不“育人”的现象依然存在。
  顺应儿童的天性不是任其自由发展,而是应该促进儿童心智的健康成长。我认为,其中有两点值得强调:
  其一,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儿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大自然是儿童心智成长的土壤,在对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和探究中,唤起儿童对知识的兴趣。
  其二,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儿童内在积极的力量,包括自信、自尊和自我接纳。积极的自我信念是儿童心智健康成长的主要任务之一。心理学大师埃里克森把人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任一时期的身心发展顺利与否,均与前一时期的发展有关;前一时期发展顺利者,将有助于其后一时期的发展。在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发展的危机与转机共存。不过每个阶段的特点各不相同。童年期的主要冲突是勤奋与自卑。儿童在学校里学习顺利、社会交往活动积极,会赢得教师与家长更多积极的评价,这将继续促进他们勤奋和自信;倘若儿童学习困难、学校生活适应困难,会受到教师与家长更多的负面评价,这将大大挫伤他们的自尊、自信,使这些儿童变得自卑而怠惰。如果一个儿童在这个阶段变得勤奋与自信,获得了积极的经验,可以说其心智是健康的。
  一个心智健康的儿童会体验到学校生活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体验到伙伴交往的愉悦。因此,心智健康成长是童年幸福的基石与原点。(摘自《儿童心理辅导: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吴增强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