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教育智慧拓育人视野

——日本中小学教育见闻

字数:1783 2022-11-30 版名:成长
  □李 晨
  作为一线小学教师,很幸运有这次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得以在日本有近一年半的学习和研修经历。通过各项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及日常生活感受,我对日本仙台市及周边的公立中小学教育有了较为直观深入的认识。可以说,日本的教育理念是兼容了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混合产物,倡导人格独立、重视实用科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深度学习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主动学习能力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培养学生在社会上生存的自立能力。
  教育求“真”:
  提倡亲近自然、联系真实生活

  正如教育家福禄贝尔和陈鹤琴所倡导的,儿童的教育应亲近自然,以培养儿童健康的身心,让儿童在大自然中感受美好、体验快乐。每次途经当地幼儿园时,常常会看到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在室外活动:春天赏花、秋天捡树叶、冬天堆雪人等。小学校园随处可见以班级为代表的花园或菜园,大学校园偶尔也会看到有学生牵羊喂马。几个月的随堂听课,感触很深的一点是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真实生活,让学生体会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学习了水果名称后让学生设计甜点或沙拉;学习食物营养分类时会结合每日午餐、当地特产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常见物产一起学习,并引导学生为家人、老师或朋友设计营养食谱等。
  教学激“趣”:
  注重培养兴趣、塑造创新思维

  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想办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课堂尤其如此。正如皮亚杰的名言:“儿童的思维依赖于他的兴趣与活动。”在宫城教育大学附属小学听课时,常见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方式有:做游戏、开展活动以及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教学。无论是与真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还是一些看似简单的学习活动,老师通常都会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判断和思考创新。如三年级学完英语字母后,老师没有要求仿写,而是在认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所学字母按照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在组内或全班分享,没有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此外,多样的小组合作方式也常常为学生喜闻乐见,学生常常全班围坐成一个大圈或全班自愿组合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大限度地创造了与更多同学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轻松,交际互动性更强。孩子们在交流活动中,不仅提高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研求“实”:
  高校接轨中小学、科研促进教学

  大学,尤其是师范类高校和中小学开展合作研究,促进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和共生共赢。比如,宫城教育大学的教授结合附属小学的教育实际,开展关于学生的多元化评价的课题研究。在小学阶段,学校中高段进行期末测评与品学鉴定,更关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除学校和老师的评价外,要求学生每节课结束前3~5分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从知识技能、思考力创造性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自评,在自我评价单上圈画开心、微笑、不开心等不同的表情,简单记录本节课自己的感受与收获,课后统一收集到本学科的个人成长记录册里,再由老师统一查阅。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像是一种对话交流,而非简单评价“好”或者“不好”,并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日本在师生和谐关系、培养爱好特长、防灾减灾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生命教育、自立意识教育等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做法。如,我们了解到的当地学生独立上下学,并非只是简单的自立因素,还与家、校、社会之间的共同合作密不可分。上下学的孩子按家庭住址划分排队,家庭住址相近的孩子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结对同行,而且在沿途的各个交通枢纽及有潜在危险的地方都有家长志愿者轮流看护。再如,大学生每周定期做兼职,勤工俭学,这既是大学必修的学分,也成为学生踏入社会的过渡阶段。
  与此同时,日本的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学生存在厌学心理、校园欺凌等。过分地强调人性化有时也会阻碍一些学生正常合理的发展。如,教师对学生言语上的批评不被允许,从而导致课堂上即使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老师也很少对其进行言语上的提醒和督促。
  回国前,在图书馆遇到一位中国学生,得知他小学阶段因父母工作原因中途到日本上学,便请他谈一谈自己对日本小学教育的感受。至今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不能照搬别国的教育制度,必须适合、促进我们本土的教育发展。”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在借鉴外来教育时,更需要立足我国国情,植根于我国的教育实践,发现和研究教育中的真问题,有选择地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