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

□李文英

字数:1411 2022-11-27 版名:教育理论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双减”落实过程中,大数据帮助教师科学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了学习空间,为仍需加强学习的学生提供了针对性的练习内容。在课后服务时段,通过高效布置作业和高质量完成作业,更多的学生有了富余时间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单一无趣,与学生互动交流环节非常少。将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转变了教师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直观具体和形象化优势,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性,真正做到还课堂给学生,使其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
  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在备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教学资料,借鉴相关内容完成课件制作。在授课过程中,按照教学进度,点击鼠标,迅速弹出,方便快捷。
  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一个动态的钟面,学生可以根据钟面上的指针变化,清晰地看到时针走一个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从而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发现整时的特征。这一教学环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识整时的能力。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将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等多个方面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为了学生各个方面能力得以提升,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一年级数学教师可制作一组运用多种图形组成的不同物体,并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人、动植物进行回忆,说出他们分别类似的图形,并鼓励学生用图形自己拼一拼,看谁拼得多、拼得好。一场活动下来,有的学生拼出了机器人、鱼,也有的学生拼出了汽车、坦克、不倒翁、天安门等,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提高教学功能多元化
  1.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学生在独自解决重难点问题时会明显更为吃力。这个时候通过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构建有效情境,可以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调动起来,促进内化,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了解以及掌握,达到学以致用。当然,想要做到这一点,课前的准备工作尤其重要。
  2.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如何选择和设计教学问题非常重要。而教学问题来自于情境之中,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构建教学情境就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点。信息技术的有效发展与运用,给教师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情境教学资源,对教学工作展开很有帮助。
  3.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达到的。其关键之处是能够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将抽象知识通过直观、形象、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仅提升学习效率,还培养学习兴趣,教师教学时也会更加轻松。
  总之,“双减”工作是一场持续的“攻坚战”,信息技术助力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校内“吃饱”,从根本上降低学生寻求校外培训的需求,为“双减”政策的有效推进提供持久的内在支撑。让教育信息化为“双减”赋能,带来教育质量提升的“拐点”从而有效促进“双减”政策落地是大势所趋。
  (作者单位:陕西省黄陵县新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