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撒教坛写春秋
——追记西北大学何炼成教授
字数:3264
2022-11-23
版名:文化
何炼成(左一)在资本论、发展经济学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李世宽 宁赐栋
2022年6月18日,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发展经济学奠基人之一,全国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获得者、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何炼成教授走完了他95年的光辉人生,驾鹤西去。西北大学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垂泪送别,为失去了一位呕心沥血、独树一帜、报国为民的好老师、好学者、好党员而扼腕痛惜。
年少立志图强国
1928年,何炼成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5岁半,他进入菁华小学学习。读至高小,“七七”事变爆发。他密切关注抗日形势,学会了《义勇军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等抗日歌曲。高小毕业后,他考入湘东地区名气最大的礼陵湘东中学,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立场更加进步。
1947年7月,何炼成考上了当时全国五大名校之一的国立武汉大学,得到了张培刚、刘涤源、谭崇台等鸿儒俊彦的精心塑造。教授团们用西方前沿经济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展开教学,把他引进了经济学的宏伟殿堂。进入大二,他积极参加进步组织,投身革命运动。根据长期申请和各种表现,他在经济系党支部大会上被全票批准入党,同时被通过的还有他的老师张培刚教授。
1951年,何炼成作为新中国第一届大学毕业生,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满腔热血,郑重填报了到大西北去的志愿。组织安排他到位于古都西安的西北大学教经济学。
经世济民治学问
正当投入紧张教学的时候,党中央决定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并号召高等学校师生下乡参加。何炼成参加了西北大学党总支领导的土改工作团,赴汉中地区进行土改。4个多月的耳闻目睹,使他开始深入思考如何确定地主分子、富农家庭和富农分子如何定性、剥削率如何计算等理论和政策问题。回校后,他按照校长侯外庐要求认真学习了《资本论》第一卷,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理解大大加深。1952年底,他被安排到西北局举办的马列主义学习班学习。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他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到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为随后从事《资本论》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6年结业返校,适值党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何炼成所在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制定了相关计划,自己也计划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问题。他从近代开始,先研究孙中山和谭嗣同的经济思想,先后写成《试论孙中山的社会经济思想》《谭嗣同经济思想概论》,这两篇学术处女作达到了当时国内经济思想史研究先进水平。
骤然兴起的反右斗争迫使向科学进军的浪潮戛然而止,何炼成转而研究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他在《经济研究》上发表了《试论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一文,肯定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批评了把价值规律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对立起来的观点,否定了把按劳分配当作资本主义东西加以批判的谬论,展现了理论工作者排除干扰、求真务实的可贵品质。
1964年7月,全国理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代表西北大学马列教研室参加会议的何炼成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让他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把混乱的国家重新掰回到正常的轨道,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进入“知天命”年龄的何炼成以夜以继日的奋力苦干试图弥补失去的时间。他出版了10余本专著,主编了30多本教材和丛书,发表了500多篇经济学论文,超额完成了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即每年出一本书,每月写一篇论文。
在生产劳动论方面,何炼成逐步完善了60年代观点。其中《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特殊含义》一文获得首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一书获西北西南地区优秀图书奖、陕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劳动价值论方面,他结合《资本论》的研究写出了《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变革》一文,获得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也谈劳动价值一元论》一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新世纪里,他又发表了《劳动、价值、分配“三论”新解》《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三篇新论,全面地阐明了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的认识。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方面,他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即系统研究了商品经济的共性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性,这为后来学者们提供了宽广的视野和简明扼要的研学资料。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着手构建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的理论体系,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再生产循环原理,从“富国”“生产、分配、消费”各环节、宏观管理等层面,将中国历代思想家的经济管理思想进行概括提炼,由此为社会实践提供思想与方法论指引。
滋兰树蕙育英才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何炼成组织马列主义教研室的8位政治经济学教师,恢复了停止招生20年的经济学专业,但是当时“左”的思潮还没有肃清,不少成绩优异的考生因为家庭成分、社会关系等政治问题而被高校拒绝录取。他冒着引火烧身的风险,与校长郭琦等商量,为这些政审落榜的优秀考生网开一面,依据考试分数破格录取。西北大学七七级经济学专业共招收了49名学生,这个班后来涌现出了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青年学者。
何炼成确立了西北大学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两史一论”(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资本论》)的方法论框架。他坚持把《资本论》课程作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必学课程,强调学生必须攻读《资本论》原著,从原著中领会马克思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大力改进教学方法,突出专业性和科学性。
《光明日报》1997年1月刊发题为《这么多经济学家缘何出自西北大学》的通讯,解析西北大学能够享有“经济学家的摇篮”的美誉,与何炼成等老师们的努力密不可分。他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至90岁高龄,生病之前,每天很重要的工作还是教学、批阅研究生的论文。他先后讲授过7门课程,授业学生过万人,门下桃李芬芳、人才济济,为国家改革开放和西部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他培养出的学生共获得8次孙冶方经济学奖,魏杰、张维迎、刘世锦、张军扩、王忠民、李义平、宋立、石磊、朱玲等经他魔棒点化的学生活跃在改革开放前沿,因此被尊称为“培养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
殚精竭虑兴西北
何炼成认为中国发展经济学应当重点研究西部和西北的经济问题,只要坚持改革,密切协作,扎实工作,西部就一定可以迎头赶上乃至超过东部地区。他的这些观点得到学界和政府的认可。
何炼成迫不及待呼吁建立“西北学派”。“西北学派”的任务是密切结合西部地区特点,探讨振兴西部经济的理论、战略规划和联合协作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参加全国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讨论,争取在全国的发言权,以尽快振兴西部经济。
1997年,何炼成出版了50多万字的著作《历史与希望——西北经济开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西部开发蓝图。该书由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和时任陕西省省长程安东作序,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两年后,他又主编了《西北区域市场经济体制研究》和《“两个决定”与陕西经济发展》两本著作。在1999年党中央向全国发出开发大西北的动员令后,他提出了“富民强区”的目标战略、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科教兴区的人才战略、非均衡发展的常规战略、跳跃式发展的非常规战略、差异化战略、水资源战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等8种战略,以及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矿产资源开发政策、调整价格政策、特殊的金融资本政策、特殊的财税政策、建立分类调控的西部发展政策体系、特殊的人才政策、特殊的城市政策等8条政策,得到了国务院和陕西省的采纳。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考虑到西北各省区的要素禀赋和现有的经济基础条件,何炼成提出了“西部地区以富民为根本,以开发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市场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他建议决策者给予陕西及西安特殊的投资支持和政策扶持。
何炼成是从国际视野定位西部问题,在很多全国性问题的讨论中,都走在了学界前沿。在与魏杰最后一次长谈时,他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理论解释上还做得远远不够,没有从理论上说清楚是什么在真正推动中国发展,要继续做深入研究,这样世界才会了解和承认“中国模式”,甚至有可能问鼎诺奖。当然这个目标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实现的,需要数代学人的接力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