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希冀

——读《我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字数:1515 2022-11-23 版名:悦读

  □雷 蕾
  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尤其是题目下方还有一个副标题——你的孩子也会庆幸你读过。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个在一线教师工作岗位上奋斗了22年的人民教师,阅读教育类、心理类的书籍已经成为了日常,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谈起教育就会焦虑的时代,这本书的书名无疑给了很多人渴望阅读的冲动。
  北京市曾对3000名中学生做过一个社会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6.28%的孩子表示非常反感甚至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表示对父母态度冷漠冷淡;13.13%的孩子表示不喜欢父母;6.62%的孩子表示惧怕父母;4.75%的孩子表示喜欢父母。当然,这份抽样调查结果并不能够涵盖每一所城市、每一处教育环境的真实状况,但至少能够说明孩子与父母之间没有能够达到充分的信任与肯定。我们都知道教育就是“建立关系”,青春期就是透支亲子关系。那么试想,如果在小学阶段都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到了青春期用什么来透支呢?本来亲子关系的分值就是零,到了青春期岂不是成了负数吗?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菲利帕·佩里,虽然他不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但却是一位从业20年的资深心理治疗师。这本书曾在英国掀起巨大轰动,甚至没有孩子的人都迫不及待地买来,用于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是一本关于“关系”的书——我们与孩子的关系、与自身的关系、与过去的关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哦,原来很多行为和思想都是一种投射。
  平日里,我在跟一些家长交流的时候,他们总是会谈到自己小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其实在与他们谈话的过程当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都沿用了他们父辈的一些理念和方式,但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当他们如果不认可父辈的教育方式,就会努力朝着相反的方向做,但是得到的结果确实有相似之处。
  我们都知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创建一个和谐并且充满善意的家庭氛围,也就是说在夫妻之间或家庭之中能够顾及彼此的感受,如果觉得在这方面特别欠缺,那就要好好加强。这本书第二章节中给了五个方法:
  第一,承认自己的感受,也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要总坚持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
  第二,定义你自己,而不是定义别人。
  第三,不要反应,而是反思;要表达情绪,而不是情绪化的表达。
  第四,接纳你的脆弱,而不是害怕示弱。
  第五,不要设想太多,或是把自己的想法硬套在他人身上,想办法了解对方的感受,如果你误解对方了,就坦然承认。
  我是一位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碰见过很多事例,但是即使我能够在学校理解孩子,体会他们的感受,也不能够全权代替爸爸妈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立足于尊重和理解意义上的教育绝不是空谈,必须付诸实际。“其实,无论孩子或成人,当我们感觉不好时,往往不需要被治愈,我们想要的只是有人感同身受,而不是被当成问题来处理,我们希望有人理解我们的感受,这样我们就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书中如是说。
  这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叫“所有的行为都是沟通”。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榜样,那么我们要怎样去做,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榜样呢?我认为就是要重塑自己,修炼自己。一直以来我都告诉我们班的孩子:一个人最美好的品质就是充满善意、懂得感恩。因为我觉得如果身边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这样的品质,周围的环境会变得很热情、很轻松、很美好,我们的教育自然就成了整个社区、整个社会的事情,教育共同体便形成了。所以在这儿我也特别呼吁孩子的爸爸妈妈们能够对周遭友好、善意、礼貌、宽容,因为这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的品质是在点滴中形成的。
  亲子关系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我们需要在孩子成年后持续尊重他,关爱他,来持续呵护亲子关系。养儿育女意味着孩子还小时你是家长,接着你和孩子都是成年人,最后你可能在成年子女的眼中变成小孩儿。如果我们可以灵活演绎这些角色,每个人都能过得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