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和成长悄悄发生

——读《静悄悄的革命》有感

字数:1769 2022-11-23 版名:悦读

  □刘 静
  这是我第三次读完《静悄悄的革命》。这不是一本理论著作,而是一本真正抵达教育者心灵的著作。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在中国首次出版的时间是2014年11月,我最后一次看的版本是第34次印刷的2021年6月版。一本书何以在中国的7年之内再版次数高达34次?
  确有缘由。佐藤学是一名日本学者,我们学习到的关于他的任何研究所得,都是基于他真实而长久的实践。他不仅是一名象牙塔里的学者,还是一线教师的合作者,因此他被称为“付诸行动的研究者”。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所提及的关键词有:改变、创造、设计、实践。这里我将主要从“改变和创造”两方面来谈谈感受。
  改变内部促进学习发生
  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切实的成果。
  一切改变的发生首先源于观念的改变,有了观念的改变行动才会发生改变。一所学校的改变应该是内部的改变,鸡蛋从内部打破才可能出现新的生命。所以改变的第一步是教室,教室的改变应该从教学主体观念改变开始。
  佐藤学对于教学中主体性的思考回答了我之前的一个困惑: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好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良好互动。过分追求以学生为中心并不能改变学生在压力下学习的问题,只是把概念转化了一下而已。
  真正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是能够让学生在团体中有合作、有个性、有思考的学习,而教师也能在与学生的交互中得到成长,也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相长”,一种有着愉悦氛围的师生共同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是通过改变传统的课堂来改变学校,通过改变学校来改变教育观念和方式:
  一、只强调“学生主体”是孤立的“自我学习”方式。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而目前的倾向主要集中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以“自我学习”为主要形式,这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只针对“学生”这一要素,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
  以一节公开课为例:如果学生的“参与度”未达到预期效果,老师“紧张”,听课的人“激动”,公开课也基本“宣告失败”。“一切自主”的“主体式学习”导致老师“伸不开手脚”,学生“大展拳脚”。然而,“主体式学习”真的是完全正确的吗?
  佐藤学认为,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是凝心静气主动思考的教室。
  二、“润泽的教室”是美好关系的呈现。
  在第一章第三节中,文章提到一个关键词:润泽的教室。当我看到这几个字时,我心里开始流淌着感动。
  班级文化建设是当前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什么是班级文化?班级文化的前提是什么?看了“润泽的教室”这一块,我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润泽的教室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柔软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大家彼此信赖、尊重、认可。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大家都是安心的,给人的感觉应该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柔和的、温暖的、和谐的。
   创造课程实现教育生长
  我们的教育一直都在谈改革,也一直在不断改革,究竟要改什么呢?
  佐藤学在“向创造性学习迈进”里提到;学生学习发生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他的观点是:要指向创造,倾听学生发言、千方百计促进交往、交响乐团式的教学等。而这些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敢于创造,哪怕是失败。
  “设计课程”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创造课程”。创造课程是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是以学生的认知兴趣和需要为基础设置单元主题,搜集主题探究的资源素材或资料,创设促进学生的探求和交流活动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物)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
  “综合性学习”实施那么多年,各种观点、各种模式遍地开花。我们一线真正开展这些“综合性学习”课程的老师们在纷繁复杂的各大流派中,已经无法准确分辨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这直接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随波逐流,随性而为”。那或许我们可以参考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里的观点,有理论分析,也有实际操作,更有过程呈现和效果呈现。
  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定义是什么?不是学习的履历,不是目标,也不是计划,而是学习的经验,学习的轨迹,是实际创造学习的经验。
  好书能让人得以滋养,能清心、正念、导向,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就是一本好书,一本让学习和成长悄悄发生的书,一本常看常新的枕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