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 别再让“马虎”背锅

□李 丽

字数:1659 2022-11-20 版名:知行
  从小学数学内容容量分布来看,占比最大的就是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始终是学习的主线,计算教学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体数学教学的质量。因此对于计算教学老师们是十分重视的,也愿意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训练。但是,通过调研了解到:老师对学生在作业、考试中出现错误的处理方式不够有针对性,不能深入分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总是喜欢把学生所有出现的计算问题归结于“马虎”。处理错误的方式比较粗放,往往在课堂上讲解,再让学生把错题抄一遍,缺少差异化施教,效果不佳。
  小学生计算出现错误的原因一般分知识性错误和心理因素错误两类。明晰了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就能有的放矢地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加强口算,夯实基础
  口算教学要常抓不懈,少量多频地进行训练。有位老师的做法很值得学习,他让学生每天做10道口算题,然后选择其中的三道编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这样的家庭作业很受学生和家长喜欢,一方面让学生在训练口算技能的同时,发展了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促进了亲子关系,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理法相融,提升能力
  动手操作,直观演示,架起算理和算法的桥梁。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想象、猜测、推理和验证,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去创造,借助直观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众所周知,混合运算的两个基本法则:一是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算式;二是没有括号,先计算乘除后计算加减。通常在教学中我们会直接告知学生这种规则,然后再反复操练直至熟练。这样虽然也可以达到让学生掌握算法的目的,但学习方式是被动接受的,学生们不免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混合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史宁中先生说过:小学阶段数学的一切概念和法则都是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为了说明“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我们可以回到现实世界去寻找答案。
  例如创编故事:晨晨买了一本故事书,第一周看了35页,第二周每天看8页,晨晨两周一共看了多少页故事书?彤彤买了一本科普读物,前三天一共看了45页,第四天看了28页,第四天比前三天平均每天多看多少页?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头”想问题,晨晨的问题:一共看的页数=第一周的页数+第二周的页数,因为第二周每天看8页,7天就是8×7(页),因此可以列出算式:一共看的页数=35+8×7=35+56=91(页),通过上面的计算,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必须先乘除后加减。彤彤的问题同理,前三天每天平均看的页数=45÷3(页),第四天多的页数=第四天的页数-前三天的平均页数=28-45÷3=13(页),再次让学生体会到:必须先乘除后加减。
  丰富形式,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计算内驱力的另一种方式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计算的价值。例如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们学校新建的餐厅楼主体已经峻工,现在需请工人进行粉刷,校长昨天说准备花2000元钱请一个专业的人来测量计算实际粉刷面积,然后进行工程发包,我知道后给校长说这点活儿我和我们班学生来做。大家用我们最近学的知识看能不能为学校省下这2000元?一听到这样的任务,同学们沸腾了:要花那么多钱呀?我们去……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分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很快就得出了结果。这样的学习任务虽然伴有大量的计算,但是学生们一点儿也不觉得是负担,反而饶有兴趣地一遍遍演算、检验,生怕出现错误给学校带来损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计算能力的训练,还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计算的价值,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培养习惯,提高效率
  首先,要让孩子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计算前先检查数字和符号是否抄对,观察算式特点判断是否可以有简便的算法;其次,要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督促学生认认真真地打草稿,草稿上记录了学生的计算过程,便于学生反思自己的问题,找到计算失误的原因;第三,养成检验的习惯,得到计算结果后不要着急填写,先用估算或笔算等方式检查运算结果是否准确,确定无误后再填写。
  计算教学看似简单,要上好也着实不易。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路上,我们要多一些细心、耐心、恒心,立足学生实际,着眼终身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实现计算教学的减负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