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动机理论 实现课堂导入

□刘亚妮

字数:1288 2022-11-20 版名:教育理论
  在数学课堂上,恰当的导入不仅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状态。与此同时,好的导入也能使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它是构建和谐课堂、实现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
  研究理论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保持一定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倘若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机,即使教给学生最好的认知策略,他们也无法应用。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培养学习动机,主要有三种途径: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引起内部需要,转化学习动机;强化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所以,成功的课堂导入必须引起学生充分的学习动机。
  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习动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数学课堂,更应该体现的是数学味,而过难的讲述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能够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七年级《合并同类项》教学中,有两种情境创设比较恰当。第一种方式:将一摞学生各科作业混放在一起,问学生:这摞作业能直接放到哪位老师的办公桌上吗?学生回答:不能,应先将作业分类,再放到相应的老师办公桌上。从而引出在数学中的单项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就是同类项。学生明白了:原来合并同类项和分作业其实是一个道理。上面的情境创设就来自于“分作业”的真实生活中,把合并同类项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情境合理融合,不仅消除学生对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的距离感,而且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合并同类项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具体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学生良好数学观的养成。第二种方式:老师准备一些单项式的卡片分发给学生,大家根据单项式找和自己同类的朋友,最后让大家总结他们找朋友的依据是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引入了同类项的概念。这个情境来源于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很好地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一个成功的导入。
  课堂导入是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的,不能为了导入而导入。绚丽而不恰当的导入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成为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干扰因素,而有时看似朴实的言语反而蕴藏丰富的数学思维。
  在八年级《菱形》的教学中,老师在黑板上画两条平行且相等的线段,将两个食指灵活地搭放在两条平行线段的两端点处,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固定一只手指,另外一只手指平行地向另一只手指动(移动的同时擦掉平行线),教师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图形还是平行四边形吗?缩短两手指的距离到一定位置(邻边相等)时,教师问:这个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殊之处?学生答:邻边相等。老师点题:像这样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我们称之为菱形。从数学图形间的关系入手,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图形间的本质区别,更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课堂导入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而是教学的需要,只要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体现数学的韵味,这样的导入就是合理的、高效的。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庆未央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