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我不在乎,但有些例外
□李选珍
字数:1442
2022-11-16
版名:文苑
名和利,向来为世人所重,乃至孜孜以求,念念不忘,正如《红楼梦》中《好了歌》开头所云:“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更有甚者,甚至不顾名节,乐此不疲,虽难如愿亦不后悔,其实结局不过“荒冢一堆草没了”,与尘世俗人无异,如此而已……此中人,此中事,可谓多矣,流传可谓广矣,不赘述,亦难诉其万一。
话说回来,名利于尘世众生,无疑好,极好,以致诱惑挡不住,世人爱之乐之,趋之若鹜,似是无可厚非。佛曰:众生皆苦。获名得利,不说普度众生,可助人脱苦海得享受却是事实。尘世众生,或热衷名利,或淡泊名利,形形色色,因人而异。见仁见智,责之颂之,岂可强求一律?
无意不指责热衷名利者,只想赞颂淡泊名利者。
热衷名利者甚多,淡泊名利者不少。
诺贝尔,一生专利发明数百项,所得巨额财富专设诺奖,重奖“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科学家们,心系科学大业,忘乎名利。
世人视名利为宝,居里夫妇视之如粪土,英国皇家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竟给女儿当玩具,坦言“荣誉就像玩具”,不必看重。
庄子“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慨然谢绝楚国丞相高位,一生只求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境界。
陶渊明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一心向往田园,慨然辞官,归去来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傲园里真隐士。
至今日,“感动中国人物”、“十大道德模范”、“逆行者”、志愿者,出名,无名,皆为国、为民,视名利如无物……
淡泊名利很难,视之如浮云、弃之如敝屣更是难上加难,那是极高的人生境界。
我辈俗人,不企求有此大胸襟、高境界,而爱我所爱、弃我所弃却非不可能,亦未尝不可。不在乎“名”亦非不可能,虽卑微如米粒之珠,也可放光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曾经年少,也曾重“名”,也曾得“名”: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诲人不倦,日渐成熟,教学比武数次获奖,得“教学能手”美誉;教学论文数次获奖,应邀入中语会……人称“名师”——自嘲曰“有名气的教师”。教学之余笔耕,散文、随笔、评论,有感而发,发而为文,文发报刊,匹马江湖,乐此不疲。文学边缘化,风光不再,纸媒式微,今非昔比,发文非易事。笔耕不辍,数十万字登上各级各类纸媒,入地市作协,入教师作协,入散文学会,入省作协,入文著协……人称作家——当今作家多矣,似乎无需谦虚,遂以作家自居。不时参赛,亦有征文获奖,优秀奖,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两类虚名,曾经在乎,不知何时“变异”,视之如常。
岁月如流,白发渐多,苍凉渐深,“名”渐多而不重,如浮云过眼,过眼即逝。笔耕,发表,参赛,获奖,只为乐也,非为“名”也。年过半百,云淡风轻,“名师”或作家,如雾亦如电,过眼云烟。“名”已不在乎,利亦不在乎,可谓淡泊名利者矣。
又不尽然。有些“名”,却在乎。
比如“乡村教育三十年”荣誉。坚守日渐荒凉的乡村教育阵地,早起晚睡,三点一线,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作文,监考,阅卷,评分……有滋有味,无怨无悔,青丝白发,才得此荣誉,半生辛苦,实至名归,焉能不在乎?在乎亦非俗人也。
比如“书香家庭”荣誉。父亲爱书,夫与我爱书,儿子亦爱书,三代书缘,岂是偶然!“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古人不欺我,读书何须“黄金屋”“颜如玉”?但得闲暇,三代人或三口人,过把书瘾,各有所爱,爱其所爱,晨而午,午而昏,忘乎所以只为书……
这也是“名”?这也是“名”,又非世人热衷之“名”,“过滤”之“名”是也。既在乎,热衷名利?抑或淡泊名利?见仁见智,悉听尊便。
名乎?利乎?世人以为然乎?我不在乎。
唯此两“名”,我却在乎,算是例外。
话说回来,名利于尘世众生,无疑好,极好,以致诱惑挡不住,世人爱之乐之,趋之若鹜,似是无可厚非。佛曰:众生皆苦。获名得利,不说普度众生,可助人脱苦海得享受却是事实。尘世众生,或热衷名利,或淡泊名利,形形色色,因人而异。见仁见智,责之颂之,岂可强求一律?
无意不指责热衷名利者,只想赞颂淡泊名利者。
热衷名利者甚多,淡泊名利者不少。
诺贝尔,一生专利发明数百项,所得巨额财富专设诺奖,重奖“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科学家们,心系科学大业,忘乎名利。
世人视名利为宝,居里夫妇视之如粪土,英国皇家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竟给女儿当玩具,坦言“荣誉就像玩具”,不必看重。
庄子“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慨然谢绝楚国丞相高位,一生只求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境界。
陶渊明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一心向往田园,慨然辞官,归去来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傲园里真隐士。
至今日,“感动中国人物”、“十大道德模范”、“逆行者”、志愿者,出名,无名,皆为国、为民,视名利如无物……
淡泊名利很难,视之如浮云、弃之如敝屣更是难上加难,那是极高的人生境界。
我辈俗人,不企求有此大胸襟、高境界,而爱我所爱、弃我所弃却非不可能,亦未尝不可。不在乎“名”亦非不可能,虽卑微如米粒之珠,也可放光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曾经年少,也曾重“名”,也曾得“名”: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诲人不倦,日渐成熟,教学比武数次获奖,得“教学能手”美誉;教学论文数次获奖,应邀入中语会……人称“名师”——自嘲曰“有名气的教师”。教学之余笔耕,散文、随笔、评论,有感而发,发而为文,文发报刊,匹马江湖,乐此不疲。文学边缘化,风光不再,纸媒式微,今非昔比,发文非易事。笔耕不辍,数十万字登上各级各类纸媒,入地市作协,入教师作协,入散文学会,入省作协,入文著协……人称作家——当今作家多矣,似乎无需谦虚,遂以作家自居。不时参赛,亦有征文获奖,优秀奖,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两类虚名,曾经在乎,不知何时“变异”,视之如常。
岁月如流,白发渐多,苍凉渐深,“名”渐多而不重,如浮云过眼,过眼即逝。笔耕,发表,参赛,获奖,只为乐也,非为“名”也。年过半百,云淡风轻,“名师”或作家,如雾亦如电,过眼云烟。“名”已不在乎,利亦不在乎,可谓淡泊名利者矣。
又不尽然。有些“名”,却在乎。
比如“乡村教育三十年”荣誉。坚守日渐荒凉的乡村教育阵地,早起晚睡,三点一线,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作业,作文,监考,阅卷,评分……有滋有味,无怨无悔,青丝白发,才得此荣誉,半生辛苦,实至名归,焉能不在乎?在乎亦非俗人也。
比如“书香家庭”荣誉。父亲爱书,夫与我爱书,儿子亦爱书,三代书缘,岂是偶然!“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古人不欺我,读书何须“黄金屋”“颜如玉”?但得闲暇,三代人或三口人,过把书瘾,各有所爱,爱其所爱,晨而午,午而昏,忘乎所以只为书……
这也是“名”?这也是“名”,又非世人热衷之“名”,“过滤”之“名”是也。既在乎,热衷名利?抑或淡泊名利?见仁见智,悉听尊便。
名乎?利乎?世人以为然乎?我不在乎。
唯此两“名”,我却在乎,算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