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课堂提质增效

□田 静

字数:1587 2022-11-13 版名:教育理论
  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与情境之间的有机结合,能够赋予知识具体的应用场景,以及实现对问题的结构性统整并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提出、展示出来,从而发挥出“1+1>2”的效果。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凸显数学的本质,还能从根本上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全新要求,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与发展的过程,在主动参与、深度探究中发展高阶数学思维。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以科学理念为指引,利用多样化手段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平台,让学生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
   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根源,从生活入手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的认识、感悟中产生学习的灵感。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应以生活为起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实物、实情、实景,来设置、提出具体化、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的思考中产生对数学的深刻认识和体会,从而形成基本的、具体的数学思维。
  以“有多少名观众”为例,本课以乘法估算教学为主,估算的实用性非常强,在没有接触估算前,学生通常以精算为主,但在面对生活中的一些较大且较复杂的数字时,计算过程会受到影响。课程开始后,教师可以展示多媒体教室的图片,让学生算一算教室能够容纳多少人,有的学生认为座位数太多数不过来,而有的学生先数出一排多少人,再数出一列多少人,将一排的人数与一列的人数相乘,计算出多媒体教室容纳的人数,虽然学生能够数出排、列人数,但是算式却略显复杂。这时,教师可以引出估算方法,先让学生对一排的人数进行估算,如一排人数为21人可以估算为20人,一列人数为11人,可以估算为10人,再将估算后的数相乘,得出估算结果,这样的计算过程会更加简单。
  以信息技术辅助,激活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在当下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手段,能切实发挥出对课堂的推动作用,让课堂更具活力、让学生更加热情。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以微课、多媒体、几何画板等信息技术设备辅助教学,将复杂的知识、抽象的问题更直观地演示出来,充分激活问题情境,从不同的感官层面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和抽象思维,实现快乐且高效的学习。
  以“轴对称”为例,教师结合智能平台出示一些我国传统的剪纸图案,如双喜字、鱼、蝶、花卉等图案造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面对多样的剪纸图案,很多学生会疑惑这些图案是怎样得到的。面对学生的疑惑,教师此时可以借助智能平台演示剪纸的过程。这些剪纸都有一个特点,在裁剪的过程中纸都是对折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播放视频后引出“轴对称”的知识,学生们会更加自然地学习、理解“轴对称”的性质。
  结合学习活动,深化问题情境
  活动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深受小学生喜爱,因为活动相较于传统的知识讲授来说更加自由和随性。考虑到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问题情境置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让问题情境更具开放性,促使学生边参与、边思考、边实践操作,探索多样化的解题思路,从实践中实现对问题的轻松化解、对知识的轻松掌握,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包装”为例,本课的课题是小数乘法的计算,教师可以开展“分豆”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人数3—5人。3人小组:每人可以分得15.5克的豆子;4人小组:每人可以分得13.5克豆子;5人小组:每人可以分得10.5克豆子。在分好豆子后,学生需要计算出小组豆子的总重量,并猜测哪个小组的豆子重量最多。通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和探索问题,既可以强化学生的热情,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真正凸显数学的本质要求,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实现提质增效的根本路径。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把握问题对数学的意义以及价值,坚持并遵循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在教学中创设多元、深刻的问题情境,增强情境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深刻性,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思维发散中理解知识、提升素养。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市第十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