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元途径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雷邓芳

字数:2614 2022-11-13 版名:教育理论
  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培育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学实践中会经常遇到学生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言行不文明的情况,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会形成不良的习惯,进而发展成为有偏差的认知,影响他们的人生之路。究其原因,主要和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不当有关,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基于这一背景,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分析了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希望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助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奖惩结合,
  建立“为自己错误买单”的意识

  奖励和惩罚是通过一定的后果,引导、规范人的行为的重要管理方式。青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言行更多的是自发或有意识地模仿身边人,加上并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能正确判断善恶,也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习惯本身的好坏。此时需要家长、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规范,对错误言行予以及时制止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常会遇到学生忘记带书本、作业,或者忘记集体活动统一着装等要求,这些看起来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如果不对这种粗心大意的行为习惯加以规范和引导,未来可能会酿成更大的问题。因此,学校和家庭要联动起来,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提供正确的指引,明确什么行为是对的、是好的、是值得鼓励的,什么行为是错的、是不好的、是要批评甚至是惩罚的。对于奖励和惩罚,也要和学生有“君子协定”,让学生知道什么行为会被奖励,什么行为会被惩罚。教师和家长要做到言出必行,学生有了列入“奖惩清单”里的言行,就要有相应的奖惩,绝不能选择视而不见,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奖惩机制真正发挥实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与此同时,奖惩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特别是要照顾低龄儿童和刚刚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这两个比较特殊的年龄段。低龄儿童,由于心智尚未开蒙,本身就处于懵懂的状态,此时奖惩要柔性,要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理解得了的方式,特别是惩罚,要坚持说教,不能体罚,以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青春期正是个体建立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独立人格和三观的关键时期,要照顾他们内心存在的独立意识,注意容易产生的叛逆心理,教师和家长要掌握奖惩时的沟通技巧,重点是让其从内心信服、接受,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行为。
  开展主题教育,
  为良好的习惯奠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育的过程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行为互动,还包括环境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作用。对于习惯养成教育,可以采取开展主题教育的方式,点、线、面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个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独生子女从出生起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一些家长的过分溺爱易导致许多不良习惯。学校是孩子进入社会的第一步,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通过开展教育,规范、纠正其行为习惯,可以考虑的方式包括主题教育等。
  例如可以利用班会进行行为习惯养成主题教育,让学生讲行为习惯养成小故事、列举自己或者同学的不良行为、讨论交流如何做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等,让学生认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树立自我服务意识,明白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赖父母,要学会自己生存、生活、劳动等。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开展“书包整理我能行”“小小书桌大世界”等活动,针对二年级学生可以开展“我是家政小达人”“房间整理我最棒”等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增强独立性和成就感,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条理性、自觉性,提高自理能力。
  多措并举,
  为自律的习惯提供保障

  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除了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外,还需要学生具有自律意识,即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在驱动力。结合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以下措施。
  第一,加强班干部建设,突出“头雁效应”。班干部是班级组织管理的中坚力量,优秀的班干部应当是老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好榜样。教师要加强对班干部行为习惯的培养,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言行礼貌等,让班干部在学生中脱颖而出,树立标杆作用。教师要组织学生向班干部看齐,让班干部带动学生一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第二,增强鼓励教育,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作为一个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肯定和认可,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更是如此。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鼓励式教育比传统的说教式、批评式教育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日常教学中,当学生有进步的时候,教师要抓住机会给予适当奖励。如班级优化大师软件里的奖加分功能,一体机自带的小红花、笑脸功能等。如果全班无一人遗落学具、作业,教师可以奖励学生免写作业一次。对于经常丢三落四的学生,只要稍微有一点进步,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小红花,等集齐五朵花通报家长表扬一次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这样的表扬奖励不仅督促学生养成了做事有条理、不丢三落四的好习惯,更有助于学生自信心以及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养成。
   家校联手,
  创建良好教育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环境对个体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避免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以后回家松懈。家校联手,笔者认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加强沟通。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形式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家访,可以通过钉钉、微信、QQ等进行及时沟通。教师将培养行为习惯的课程内容告知家长,让家长在课后、日常的生活中督促孩子,并及时反映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情况,教师与家长共同商讨对策,形成家校合力进行教育引导。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召开专题家长会等方式,把关于培养行为习惯的学校教育计划、教学目标等与家长做全面、深入、细致的沟通。家长会要有主题、有内容,内容要可操作性强,不能只是泛泛而谈,更不能变成教师推卸责任的方式。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件事达成广泛共识。比如在学校,教师督促学生把每天学习到的新知识写在作业本上,回家以后家长按照作业本的笔记,对孩子的学习进行复习检查,让孩子形成每天复习的良好习惯。对于个别问题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后的个别访谈,深入了解这类学生的家庭情况,如果是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教师要在平时对这些学生多加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给予其积极向上的力量。
  (作者单位:陕西省合阳县城关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