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学校如何抓住“名校+”发展契机

□杨东朋

字数:1254 2022-11-13 版名:理论
  为促进区域内薄弱学校发展,在市级“名校+”教育共同体的强势带动下,各区级“名校+”联合体也顺势而生,逐渐在各县发展壮大起来。与政府层面主导的市级“名校+”教育共同体不同,区级“名校+”教育联合体更多的是管理、教学、教科研等方面的辐射带动,属于松散型“名校+”教育共同体。在这种缺少行政推动、强度略显不足的联合体模式中,薄弱学校如何顺势而为、抓住发展机遇又好又快发展呢?笔者认为,联合体中薄弱学校应该做好以下这三方面的工作。
  提高社会声誉首先,持续、系统、优质的宣传尤为重要。信息渠道决定信息传播的效果,信息不对称会导致误解。薄弱学校须对自身工作进行及时、系统和准确的宣传,让家长理解各项安排的初衷,知晓安排的详细要求,清楚安排要达到的目标,只有如此才会得到家长较好的回应,形成教育合力,赢得社会支持。
  其次,薄弱学校要主动出击,树立学校良好形象。要加强与社会有关方面的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同时要积极邀请时代楷模、名师专家等定期进校园开展教育活动,丰富少年儿童精神文化生活。“走出去、请进来”既是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办学活力的需要,更是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引起社会关注学校发展,并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提供具体支持的良好契机。
   提升管理效能
  “名校+”教育联合体中“名校”直接作用于薄弱学校发展的,一是模式和系统,二是理念。名校的管理、教育、教研等模式和系统看得见、摸得着、直接可拿来用,这是薄弱学校学习和提升的直接抓手。
  首先,在实践名校模式时,薄弱学校须有谦虚谨慎和归零的心态。如果简单地把名校的成功归因于学生基础好、学校设施设备先进等客观因素并不断强调自身客观条件的不足,这种合作就缺少内驱力,常常貌合而神离,事倍而功半。薄弱学校要将更多精力用在学习研究名校的机制上,在对照反思中寻找不同和差距,并确定变革的着手点,在行动中成长。
  其次,薄弱学校要系统学习和落实名校模式。管理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呈现,系统的背后是逻辑。薄弱学校实施名校模式时,应研究名校管理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全面学习和落实名校管理体系,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偏颇学习。同时应重点思考名校具体做法背后的逻辑,即在不断学习“是什么”的同时要深入思考“为什么”,理解后的行为执行才有力。
  有效利用各项支持
  为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各区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会在人力、资金、项目等方面对薄弱学校予以支持和倾斜。
  首先,从心理学讲,物质激励应更多地用于过程管理,而不是结果(及时反馈机制);除物质激励外,管理者应花更多心思在教师实际需求和工作成就感的获得上,在提升教师认知、素养和具体能力上下功夫。教师是落实合作的主体和关键,教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是“名校+”合作的首要目标。
  其次,学校管理者要多研究和使用政策支持。《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学校在考核的基础上自主分配,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功能”的要求,同时对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出了若干意见,教育管理者可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