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汉滨:让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

□本报记者 丁洪刚

字数:2936 2022-11-09 版名:视点

 果园小学老师正在上手工课

汉滨高中西校区班主任节

  “为什么我们的名师不断涌现,在于我们每培养一名骨干教师,身后都有强大的名师团队来打造,采取传帮带、多帮一的形式,集体指导、研课、磨课,教师不努力都不行。”陕西省特级教师、安康市汉滨区培新小学教科室主任李玉翠说。学校现有省、市、区级“三级三类”骨干教师83人,占教师总数的1/3。雄厚的师资,让这所学校在安康声名鹊起。
  这是日前记者走进汉滨区中小学,了解该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汉滨区通过骨干教师培养、助力教师成长、为教师排忧减负等措施,强化了教师队伍建设,秦巴汉水间教师收获了职业幸福感。
  名师成长的幸福“秘诀”
  “我觉得教师在学校必须要有专业的尊严、专业的价值。因此,我们引导教师专业成长。”在汉滨高中西校区校长鄢麒麟眼里,让教师在学校找到专业的成就感,不断增强教师这种状态,他就会有职业幸福感。“否则的话,他会抱怨工作多了、压力大了,感受不到职业的幸福,容易职业倦怠。”鄢麒麟认为,今年是“双减”一周年,从中、省到市上,聚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质量提升,这些“组合拳”对教师专业水平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为此,学校通过分层分类培训教师,在家校共育中辅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难点痛点。依托学校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把一些教师打造成名师,让教师有了专业底气。
  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校管理者们的一致认同。“我们办学有90多年历史了,形成了教师追赶超越的传统。这种氛围倒逼新教师,去做教学能手、标兵,这是我们培养‘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的良好基础。”培新小学校长陈大安说。语文教师付晓慧的成长恰好说明了这一点。2017年9月,她入职培新小学。进入学校后她便感到了本领恐慌,直到看到身边一个个教师脱颖而出,她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成为一名省级教学能手。从此,她勤练基本功、钻研专业书籍、积极备赛,学校组成强大的名师团队听她的课,帮她磨课、修改教案。她克服重重困难,四次走进赛场,从学校冲到省上,终于赢得了最后的成功。
  最近,汉滨区果园小学校长石敬博有些愁,不过这种愁让他高兴。“今年教师们工作积极性高涨,大家纷纷要求参加名师工作室,希望通过赛教来提升自己。以前没人上进让我发愁,现在是要求上进的人多了也发愁,但这个发愁是高兴的事,我们就积极培养。”果园小学在校内通过梯队培养、分层培训,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承担课题促进教师们专业成长。
  近十年来,随着省市区“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的推进,汉滨区迅速壮大骨干教师队伍。那么,在培养如此庞大的骨干教师队伍上他们有什么“秘诀”呢?
  “我们加强了学校党组织建设,采取‘双培养’机制,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增强教师争做骨干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汉滨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陈钢说。
  该局人事股股长陈守军告诉记者,他们分三个层次对教师强化培训。对每年招聘的年轻教师,制订职业发展生涯规划,提出“1年合格、3年优秀、5年骨干”培养目标。跨校际跨区域开展青蓝工程传帮带,鼓励年轻教师成为骨干。对30岁以上中年教师——已经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自我满足了,对自己的发展不迷茫了——“通过工作坊、工作室,以及思想引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派他们外出到名校跟岗或参加高规格的培训,让其专业得以突破。”对40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由于长时间在一个地方工作,慢慢产生职业倦怠,对工作没了激情。这种教师在农村,尤其在周边川道地区、城乡接合部学校较多——作为一个重点,每年通过各类评选表彰、学习、引领,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老中青的梯队,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整个教师队伍活力得到了激发。”陈守军说。此外,为提升骨干教师培养的成效和效率,由区教研室牵头,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库,把有潜力、有能力的教师纳入库中,指派成长导师进行定向培养、成长追踪,培养效果明显。
  年轻教师成长找到了“娘家”
  汉滨区学校布点多,校际间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山区学校,青年教师居多,教学业务工作缺少有效的引领,广大教师提升个人专业发展水平,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为了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汉滨区通过两个渠道助力教师成长。区教研室主任朱寿安称,一个是国培计划,全区建成40个“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核心是全区2004名骨干教师,覆盖全学段、全学科,定期到各个学校开展交流、送教等活动,对年轻教师、农村教师,尤其是一些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特别快。第二个是依托“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组建了4个名师共同体团队进行帮扶。把校区内的省级骨干、省级学科聚集起来,全学年定期帮扶一个地方、培养年轻教师,任务完成后转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帮扶。
  在“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省级培训项目落地后,汉滨区教研室全力推进,一个项目带活一方教研,既给了骨干教师展示的舞台,也给了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朱寿安称:“这样的研
  训让很多同科教师聚在一起,有名师引领、同伴交流,年轻教师积攒的疑惑一下子有了释放的出口,仿佛看见了桃花源。”
  在名师引领方面,江南中心校统筹片区名师资源,组建专家人才库,团体送教,帮扶山区教师成长。“我们团队教师来自辖区内十几所小学,都是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这两年转战南北山区,根据学校需要,每次派四五个不同学科的名师送教,提供订单式培训。帮扶中,不同学校的名师们之间也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成长。”校长王心宠说。
  为一线教师排忧减负
  面对“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作业管理等的新变化,汉滨区中小学通过采取弹性上下班等措施缓解教师时间紧张问题,多渠道关心关爱一线教师。
  “‘双减’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了,教师在校的时间也更长了。我们通过多种措施来增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鄢麒麟称,“把教师的幸福感最终转化成学生家庭的幸福感,让家长不再焦虑。所以我们的‘双减’目标是
  要打造幸福教育。”为此,学校除通过教研活动为教师赋能外,关键在于服务好教师。通过行政上的管理增效,减轻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负担。去年学校在用房紧张的情况下,为一些女教师提供了母婴室,配备有安全玩具、冰箱、微波炉。教师做课后服务时,可以把自己没人带的小孩领到学校来,每天由5位值班校领导轮流照看。为了让所有人理解、支持班主任,去年还创立了历时一周的首届班主任节。学校人性化执行弹性上下班,每月给教师进行心理减压活动一次,多元评价教师,让所有教师都能快速融入学校。
  汉滨区各学校建立了教师困难台账,用心用情为一线教师排忧解难。“只要教师有实际困难、有诉求,在学校内部都能解决。我们改变了唯分数评价教师的方式,完善了教师考核激励机制,通过谈心交流、集中辅导给教师心理上减压,采取多种渠道给教师落实课后服务补助,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陈钢告诉记者。
  汉滨区地处秦巴腹地,90%的区域属于农村。“针对这一实际,我
  们建立了农村关爱制度,按标准为农村教师落实了乡镇津贴、乡村教师生活补贴,同时不断改善教师食宿、办公等条件,保障了农村教师留得住,安心工作。”汉滨区政府教育总督学罗先升说。
  教师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让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就会反哺到学生、学校、教育教学上,教育事业就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有理由相信,汉滨区对教师队伍的重视会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保障,汉滨教育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