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享偶得

字数:2230 2022-11-09 版名:悦读
  
  
  这个懒散的午后,我在芳草清新的矿区林荫路上,翻完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最后一个篇章——《人生若只如初见》。仅这七个字,我的心竟倏然明朗了,多日来积聚在一起的纠结、困惑渐渐烟消云散。
  作为理科高材生的我,曾一度自负于自己的缜密逻辑思维、完美的逻辑理论,自信对这个世界有着本质的认识。朋友推荐这本书时,我曾大为吃惊:疯子的世界全是一些“疯言疯语”,怎么还会有人记录这些?最终,我决定买下这本书,最大的诱惑来自我对此书作者高铭的好奇——一个耗时四年游走于各大精神病院,研究各类精神病患、心理障碍者的人。
  全书采用单一访谈的形式——“一问一答”,记录了诸多精神病患者的痴言痴语,这些主人公全是经业内顶级专家鉴定过的精神病患者。他们或臆想,或异能,或人格分裂……然而可怕的是他们个个有一整套堪称完美的逻辑体系。在他们的“辩口利辞”下,世界未解之谜有了完美的答案,宇宙的本质也清晰可见。“宇宙是多个复制体”“石头也是有生命的”“在四维时空里一切生物都只是长长的虫子”……在这些“有思想、有文化、有内涵”的神经质病人的灌输下,我竟从心里开始认同他们的观念、理论、解说,而对自己先前所认知的世界,所掌握的学识产生了质疑。这种质疑让我产生了极度的恐惧,我害怕我自己其实也是“精神质患者”中的一员,而伪装在正常人之中。
  我就这样在纠结、挣扎中,一步一步最终翻到了最后的篇章《人生若只如初见》。终于明白:那些冷峻的甚至是有着偏激人格的精神病患者,也不可否认他们是执着于生命意义的忠实求索者,对人生、对世界有着深刻而敏锐的洞察。而轻轻地合上书籍,望着眼前的这个世界,天还是那么蓝,水还是那样清,芳草的香味还是那样萦绕不停。我的心渐渐从容、安宁:如果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唯有选择中立不倚——不执念、不痴念,一切便只如初相见。
 

——吴娜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贾平凹的长篇笔记小说《秦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讲述秦岭中人与自然的57个故事,其中有山川里隐藏着的万物生灵,有河流里流淌着的生命低语,还有万千沟坎褶皱里生动的物事、人事、史事。
  小说57个故事的主人公有山川河岳、庙宇灵窟、树精石怪;有长人脸的獾、移炸药的狐、通人性的狗、会说话的鱼、看见别人梦境的人;有高僧大德、良医匠人;有仗义之人,也有屠狗之辈。但是,如果细细品读,会感觉作者在描写这些志怪传奇的时候,其背后是用隐喻或白描的手法,展现世间、人间、世事之百态。如小说中白又文看到了村里人的梦,得出的结论:“梦是现实世界外的另一个世界,人活一辈子其实是活了两辈子。”对于梦醒后充满疑惑的我们,值得去思索小说中,作者借草木之事隐指世间之真理。桦树夫妇的故事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聪明”人反受己害展现得淋漓尽致;驼背梁后人家翻修老屋剩下的沙土上长出的草苗与树苗一样被铲除的结局,在告诉我们,一样的平台,一样的环境,不会因为树苗的高傲而改变结局。
  《秦岭记》里有秦岭的天文地理、轶闻琐事、风土民情和生活况味,满溢贾平凹对故土的情感温度,书中篇篇故事更是充满言外之意,字字句句透露弦外之音,荒诞、魔幻的叙事背后是严肃的社会思考、人性透视和生活哲理。
  世相百态,尽现书中。在阅读《秦岭记》时,可愤愤不平,可会心一笑,可心酸不已;但不能忽视书中所传递的“遵从自然,违者必报”的思想;不能忽视对世间有贪婪之人、歪门邪道之人的规劝。读完《秦岭记》,书中的一个细节、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如还能在读者的脑中盘旋、心中默念;或者在读者破解难题时被想起;或者在闲暇时刻能够将书中的故事讲述给别人,让众生所知所道,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意义所在。
  

——杨瑞芳评《秦岭记》

  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的《悠悠岁月》采用的是“无人称自传”的方式,初读有些不太适应这种无章节的散漫式叙述。但当沉住气静心阅读时,会一点点地进入到作家架构的细节氛围和情境当中,会发现别有洞天:悠悠岁月如舒缓的电影慢镜头,娓娓道来……小说的时间跨度有六十年,在作家的笔下,说不上过往哪个时代是最好的,哪个又是最糟的时代,作家不过是悠悠岁月里一些事件的亲历见证者以及回忆的记录人。
  对《悠悠岁月》的阅读并不是无章可循,小说中每一个长长的叙述语境都是由一张具有年代感的照片引领开启,不同照片定格了一个人或一家人的特别瞬间,它也是时代的印迹缩影,这样使小说中悠长的回忆自然地衔接,不显得突兀。而且作家回忆中那些日常的絮语听起来也很让人共鸣,如“我们换了电视。彩色屏幕上的世界更美了,里面的一切都更加令人向往”;“我们贬低它们:指责洗衣机磨损衣服,电视机损坏眼睛并使人睡得很晚”,这种对于新事物喜忧参半的矛盾心理你我不是也曾有过吗?
  埃尔诺的作品早在十多年前就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曾获“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她曾在《致中国读者》中写道:“我最大的希望是我的小说《悠悠岁月》能使你们,中国朋友,接触一种法国人的记忆。一个法国女人、也是和她同一代的人所熟悉的记忆……它根据对从童年到进入老年的各种不同年龄所拍摄的照片的凝视,勾勒了社会的进程和一种生活的内心历程。在让你们沉浸于这些你们也经历过——也许不一样的岁月的时候,愿你们能感到,其实我们完全是在同一个世界上,时间同样在无情地流逝。”如此,虽是无人称的自传引发的却是集体回忆,即使阅读者有年龄之分,有国家地域之别,但仍能找到其中熟悉的部分并且感同身受。我想这是作家写作的初衷,也是读者阅读《悠悠岁月》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盛丽秀评《悠悠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