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教师要有怎样的教材观
□李文送
字数:2075
2022-11-06
版名:理论
现行的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突出课程教学育人的价值取向。为了便于各门课程的实施和开展课堂教学,每门课程通常都会有配套的教材。那么,新课标下教师要有怎样的教材观呢?
◆教材是学生成长的“食材”
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体现课程的具体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师生进行课程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和主要素材。如果说课程是依据“营养标准”而研发和设计的“食谱”,那么教材就是根据“食谱”进行遴选的系列“食材”,而教学则是师生共同烹制和享用“菜肴”的过程。
作为“食材”的教材,其要求至少有三:一是富含所在学段学生成长和发展所需的营养;二是安全、卫生(内容健康)、美观、新鲜;三是易于学生消化,且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在新课改中,对过繁、过难或过旧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并适当增加了人类最新的实践研究成果,从而优化了课程内容的结构。
教育部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这就说明,作为教材的“食材”,不是一般的“食材”,而是依据课程标准研制的,承载了育人目标,要遵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规律和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经过精选、论证、试用、检验、审查和出版发行等过程的特殊“食材”。
为了集众人之智慧,给地方和学校提供更多的选择,乃至发挥各地各校的主观能动性,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呈现“一标多版”的局面,根据组织编写教材的主体不同,分为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都是非常专业的事,理应由具备专业资质的机构或团体来完成,既不能“一家独大”,也不应“谁都可以”。教材编写者不仅应熟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价值取向,而且要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还要深谙课程的本质和育人价值,以及掌握相应学段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成长需求。如何确保教材编写者或出版者拥有上述专业素养?将来不妨效仿教师资格证的做法去探索教材编写和出版资格证的申报和考核机制。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利器”
教材,特别是国家教材(如统编教材),承载着国家意志、国家使命和国家战略,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桥梁”,是打造具有中国教育的“云梯”,是落实“课堂革命”的“根据地”,是为国家培育未来栋梁的“智慧沃土”,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脚手架”,是学生成长具有中国气魄的“精神食粮”,教材也凝聚了课程专家、学者和教学名师的智慧,是广大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利器”。教师要用好教材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那么,教师如何用好教材这一“利器”?也就是说,教师怎样使用好手中的“食材”烹制出色、香、味俱全且营养价值高、学生喜欢吃的“佳肴”?
首先,在宏观上,教师要通读教材,在熟悉教材全部内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材的基本框架和编写意图。
其次,教师要研读教材单元内容和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在知晓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习惯,组织和设计单元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整和优化。这就好像在烹饪时,对一些“食材”需要“去粗取精”,讲究“荤素搭配”,并适当调加点配料,这样做出的“菜肴”的味道和营养才更佳。
再次,在微观上,教师要精读自己和学生,在清楚自己“烹饪水平”和学生“饮食喜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育人。
◆教材要转化为学生“素养”
在某种意义上,教材的实质是学材,即学生要学习的资料,是他们成长所需的“食材”。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这一“食材”中的“营养”要转化学生的素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其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和储备。
教材中的“营养”要成功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物理性消化”的教材处理,而且需要“化学性消化”的教材转化,即对单元内容要分解为课时内容,将“蛋白质、多糖、脂肪”等内容分解为“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大体过程是:教材编写者编写的文本教材→教材阅读学习者师生所理解的教材→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教材→学生重新认同和内化的教材→教材所含的“营养”进入学生机体的细胞并参与新陈代谢→形成学生“素养”。
在方式方法上,“灌输”显然是不适合的,因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是依靠主动运输,即使部分营养物质可通过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的方式进行,但往往离不开通道蛋白或载体蛋白的帮忙。“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仅疲劳,还可能徒劳,因为人的记忆存在遗忘规律,所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甚至“玩中学”。素养的养成,还需“学中思”“学中用”和“学中悟”。注重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学习就成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应然选择和必然追求。
总之,教材是学生成长的“食材”,不仅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而且关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养,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站稳讲台用好教材。
◆教材是学生成长的“食材”
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体现课程的具体内容的教学用书,是师生进行课程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和主要素材。如果说课程是依据“营养标准”而研发和设计的“食谱”,那么教材就是根据“食谱”进行遴选的系列“食材”,而教学则是师生共同烹制和享用“菜肴”的过程。
作为“食材”的教材,其要求至少有三:一是富含所在学段学生成长和发展所需的营养;二是安全、卫生(内容健康)、美观、新鲜;三是易于学生消化,且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在新课改中,对过繁、过难或过旧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并适当增加了人类最新的实践研究成果,从而优化了课程内容的结构。
教育部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这就说明,作为教材的“食材”,不是一般的“食材”,而是依据课程标准研制的,承载了育人目标,要遵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规律和学习发生的内在机制,经过精选、论证、试用、检验、审查和出版发行等过程的特殊“食材”。
为了集众人之智慧,给地方和学校提供更多的选择,乃至发挥各地各校的主观能动性,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教材呈现“一标多版”的局面,根据组织编写教材的主体不同,分为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和出版都是非常专业的事,理应由具备专业资质的机构或团体来完成,既不能“一家独大”,也不应“谁都可以”。教材编写者不仅应熟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价值取向,而且要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还要深谙课程的本质和育人价值,以及掌握相应学段学生的认知特征和成长需求。如何确保教材编写者或出版者拥有上述专业素养?将来不妨效仿教师资格证的做法去探索教材编写和出版资格证的申报和考核机制。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利器”
教材,特别是国家教材(如统编教材),承载着国家意志、国家使命和国家战略,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桥梁”,是打造具有中国教育的“云梯”,是落实“课堂革命”的“根据地”,是为国家培育未来栋梁的“智慧沃土”,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脚手架”,是学生成长具有中国气魄的“精神食粮”,教材也凝聚了课程专家、学者和教学名师的智慧,是广大一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利器”。教师要用好教材来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那么,教师如何用好教材这一“利器”?也就是说,教师怎样使用好手中的“食材”烹制出色、香、味俱全且营养价值高、学生喜欢吃的“佳肴”?
首先,在宏观上,教师要通读教材,在熟悉教材全部内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教材的基本框架和编写意图。
其次,教师要研读教材单元内容和章节内容之间的关系,在知晓课程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习惯,组织和设计单元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整和优化。这就好像在烹饪时,对一些“食材”需要“去粗取精”,讲究“荤素搭配”,并适当调加点配料,这样做出的“菜肴”的味道和营养才更佳。
再次,在微观上,教师要精读自己和学生,在清楚自己“烹饪水平”和学生“饮食喜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育人。
◆教材要转化为学生“素养”
在某种意义上,教材的实质是学材,即学生要学习的资料,是他们成长所需的“食材”。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这一“食材”中的“营养”要转化学生的素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其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生活做好准备和储备。
教材中的“营养”要成功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物理性消化”的教材处理,而且需要“化学性消化”的教材转化,即对单元内容要分解为课时内容,将“蛋白质、多糖、脂肪”等内容分解为“氨基酸、葡萄糖、甘油和脂肪酸”。大体过程是:教材编写者编写的文本教材→教材阅读学习者师生所理解的教材→课堂教学中呈现的教材→学生重新认同和内化的教材→教材所含的“营养”进入学生机体的细胞并参与新陈代谢→形成学生“素养”。
在方式方法上,“灌输”显然是不适合的,因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是依靠主动运输,即使部分营养物质可通过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的方式进行,但往往离不开通道蛋白或载体蛋白的帮忙。“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仅疲劳,还可能徒劳,因为人的记忆存在遗忘规律,所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甚至“玩中学”。素养的养成,还需“学中思”“学中用”和“学中悟”。注重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学习就成为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应然选择和必然追求。
总之,教材是学生成长的“食材”,不仅关系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而且关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养,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站稳讲台用好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