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有区域特色的“三个课堂” 推动石泉教育高质量发展

——访安康市石泉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张诗波

字数:2874 2022-11-02 版名:视点


  □本报记者 丁洪刚
  2021年4月,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陕西省中小学“课堂革命陕西行动”活动的通知》。同年6月,陕西省教育厅厅长刘建林在《教师报》刊发署名文章《着力打造“三个课堂”推动陕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用“三个课堂”推动“课堂革命陕西行动”不断走向深入,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反响。一年多来,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积极响应“课堂革命陕西行动”,提出“课堂革命·石泉行动”,各中小学因地制宜,建成了各具特色的“三个课堂”,促进了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日前,记者走进“桑蚕之乡”石泉,就“三个课堂”的实践探索,采访了该县教体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张诗波。
   记者:张局长好,请您介绍一下“课堂革命·石泉行动”活动开展的主要内容。
   张诗波:我们结合近年来课改实践,提出的“课堂革命·石泉行动”计划的内容为:以“备教学评研一致性”为抓手,紧扣“五个有效”突出基本知识传授,提高“第一课堂”教学质量;以“常态化开展四节活动”为抓手,落实“五育并举”突出能力养成,提高“第二课堂”课后服务质量;以“知行合一实践教育”为抓手,拓展“家校共育”突出人格塑造,提高“第三课堂”融合育人质量。
  记者:在“双减”背景下,石泉县如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三个课堂”?
  张诗波:石泉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双减”背景下,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三个课堂”,落实“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统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先,评价为先,构建绿色质量评价体系。聚焦教育评价,从基础规范指标、五育融合指标、增值创新指标、底线管理指标、重大事项和社会满意度六项指标对学校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将教学业绩由原先的50分降低到25分,着力破解“唯分数”“见分不见人”等评价弊端,将德智体美劳等工作全面纳入考核之中。采用文化课检测和技能操作现场抽测相结合的方式实施质量监测,坚持以等级评价学生学业水平,促进学校管好、教师教好、学生学好每门课程。
  其次,能力为重,实施“四名”卓越提升工程。坚持名校长牵引,强化学校引擎。在石泉中学建立了“牛玉斌名校长工作室”,培育高中教育校长管理人才。聘请深圳小学王纯旗副校长担任导师,对全县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培养,提升中小学校长的现代学校治理能力。坚持名师引领,突破关键环节。设立9个“名师领航工作室”引领全县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邀请山东潍坊专家团队来讲学,现场指导“备教学评研一致性”课堂教学,常态化开展教师领航课。坚持名校联盟,拓展提升空间。与深圳小学、江苏金坛学校建立友好关系,签订教师培训协议,培植骨干教师100余人。实施“乡村教师访县域名校”工程,着力提升乡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累计培训乡村教师200余人。坚持名班主任培育,落实立德树人。组建石泉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着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以专业教师为引领,采用学、研、训、用一体化方式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
  再次,典型培育,强化中小学各类基地建设。以点带面,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已创建市级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1所、基地校1所、实验校1所,确立县级“课改三校”7所,县级教学常规管理典型校4所。创建3个省级、2个市级、2个县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3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3所劳动教育示范校,开发研学课程40余门,推荐精品研学线路6条,初步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研学工作体系。
  第四,综合施策,协调推进“三个课堂”落实见效。按照常练常赛、按节展演、定期巡展、季度推进的思路,协调推进“三个课堂”。“第一课堂”重师能提升,优化课堂教学提质量。常年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举办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基础教育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总结交流提炼“第一课堂”成果。“第二课堂”重兴趣培育,优化课后服务提质量。常态化开展“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活动,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让每个学生找到发展的生长点。“第三课堂”重实践育人,优化作业形式提质量。立足实践类作业,学生动手动脑、强筋健体,全面发展。
  记者:在“第一课堂”,如何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备教学评研一致性”课堂教学新常态?怎样做到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张诗波:立足课堂,突出课堂教学变革。聚焦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训练、有效检测和有效延展,坚持教学相长,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强化常规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创新实施“半日教研”,强化“一课一得”“一课一研”,追求实证的课堂教学评价,构建有效的“备教学评研一致性”课堂教学新常态。
  强化指导,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全县以“作业评价设计与实施”为主题实行“半日无课”教研制度,县师训教研中心采取“一校一周蹲点视导,一次视导一份清单”的方式,深入学校,着力解决“管”“教”“学”方面存在的难点、盲点、堵点,加强“教”与“学”的方式变革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作业设计水平。
  突出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持续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应用,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备教学评”等各环节中,课堂效率显著提升。推广应用“教师领航课”,创新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活动。
  记者:在“第二课堂”,如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菜单?课后服务中,怎样应对师资不足的问题?
   张诗波:按照“一校一案”策略,全县普通中小学全面启动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97.16%,教师参与率达96.35%,做到了课后服务工作“两个全覆盖”,学生满意度达98.73%,家长满意度达98.74%。建立了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制度,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辐射作用,整合各乡村少年宫、基层活动站等实践场所资源,初步形成了“基础作业辅导+学校特色项目+特长素质拓展”课后服务“1+1+X”模式。
  课后服务多样化后,为弥补师资不足问题,学校立足教师实际挖潜扩能,根据教师的特长爱好,做好课后服务岗位再培训,教师先学后教,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另外,学校立足专业要求增补师资,根据社团的专业性,聘请有资质、有专长的社会热心人士、家长志愿者担任辅导教师,今年春季学期全县中小学共外聘辅导教师47人。同时,对在编有专长的专业教师,允许跨校走教,弥补薄弱学校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
  记者:在“第三课堂”,怎样做到打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壁垒,构建具有县域特色的研学体系的?
  张诗波:我县旅游业发达,县域内鬼谷子文化、金蚕文化、汉水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古镇文化等课程资源丰富。我们积极整合教育资源,联合县文旅广电局做实县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的培育工作,并积极申报省市研学基地。按照后疫情时代,全县中小学校以县内省、市、县研学实践基地为主,组织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要求,明确了各学段研学实践活动时间、范围与规模,要求学校对全学段研学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利用县内研学资源,每学年(学期)研学有不同主题。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乡土,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研学活动管理上,要求将研学实践活动纳入学年工作计划,坚持面向全体、以学定研,严格落实“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