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生物课值得点赞!
□冯海燕
字数:855
2022-11-02
版名:声音
近日,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初中生物课将烹饪融入课堂,带领学生在观察和认识鱼类的同时,让大家学习烹饪清蒸鱼。课后同学们用心为家人烹饪了清蒸鲈鱼,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下厨。(10月22日《海峡导报》)
虽然劳动课已成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其中也有烹饪这个内容,但是,在我们印象中,劳动课与生物课似乎是两门独立的学科,没有瓜葛。然而,该校将生物课与劳动课相结合,不但毫无违和感,还让人感觉很新鲜,很实在。
该堂生物课的研究对象是“鱼类”。有的老师可能会用图片、PPT等教学资源来讲解,但该教师在此基础上还选择用新鲜活鱼来当活教材,这一做法就彰显了教学的用心、严谨。毕竟,相比于图片,解剖活鱼、实践操作、交流,这样的方法更直观、更生动,想象一下当时课堂的场面,应该很热闹、很活跃,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
鱼儿观察了、解剖了、认识了,但是这条鱼的价值却没有到此结束,教学也还在继续。学习做清蒸鲈鱼,乍一看老师的教学好像“跨界”了,但研究对象还是“鱼”,只是在常规知识上进行了拓展与延伸,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鱼的了解与认识。从另一角度来看,各学科教育原本就是相通的,是为了让学生知识更丰富,发展更全面。劳动课是今年开始设置的独立学科,劳动课该怎么上,还需要各方摸索,多方合作,生物老师教烹饪,也是一次积极尝试。
教学在课堂,意义更在课堂外。学习了如何做清蒸鲈鱼之后,许多学生在家里也进行了实践操作。课堂上,老师是从鱼的种类、构造开始讲的,并且进行现场解剖,那么,有一部分同学很有可能也是全程自己操作的,从剖鱼到蒸鱼,都是亲力亲为,没让父母帮忙。这样既是对生物知识的再学习、再强化,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爱劳动、爱家人的良好习惯与品德,让学科相融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孩子烹饪鲈鱼,家长们当然吃在嘴里,美在心里,进一步拉近了亲子情感,让家庭更温馨。
总之,教学也需要融会贯通,需要拓展课程,举一反三,笔者希望这样的老师、课堂多多益善,让我们的孩子兴趣更广泛,发展更全面!
虽然劳动课已成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其中也有烹饪这个内容,但是,在我们印象中,劳动课与生物课似乎是两门独立的学科,没有瓜葛。然而,该校将生物课与劳动课相结合,不但毫无违和感,还让人感觉很新鲜,很实在。
该堂生物课的研究对象是“鱼类”。有的老师可能会用图片、PPT等教学资源来讲解,但该教师在此基础上还选择用新鲜活鱼来当活教材,这一做法就彰显了教学的用心、严谨。毕竟,相比于图片,解剖活鱼、实践操作、交流,这样的方法更直观、更生动,想象一下当时课堂的场面,应该很热闹、很活跃,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
鱼儿观察了、解剖了、认识了,但是这条鱼的价值却没有到此结束,教学也还在继续。学习做清蒸鲈鱼,乍一看老师的教学好像“跨界”了,但研究对象还是“鱼”,只是在常规知识上进行了拓展与延伸,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鱼的了解与认识。从另一角度来看,各学科教育原本就是相通的,是为了让学生知识更丰富,发展更全面。劳动课是今年开始设置的独立学科,劳动课该怎么上,还需要各方摸索,多方合作,生物老师教烹饪,也是一次积极尝试。
教学在课堂,意义更在课堂外。学习了如何做清蒸鲈鱼之后,许多学生在家里也进行了实践操作。课堂上,老师是从鱼的种类、构造开始讲的,并且进行现场解剖,那么,有一部分同学很有可能也是全程自己操作的,从剖鱼到蒸鱼,都是亲力亲为,没让父母帮忙。这样既是对生物知识的再学习、再强化,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爱劳动、爱家人的良好习惯与品德,让学科相融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孩子烹饪鲈鱼,家长们当然吃在嘴里,美在心里,进一步拉近了亲子情感,让家庭更温馨。
总之,教学也需要融会贯通,需要拓展课程,举一反三,笔者希望这样的老师、课堂多多益善,让我们的孩子兴趣更广泛,发展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