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应是网络用语的规范之地

□何春奎

字数:964 2022-11-02 版名:声音
  据《扬子晚报》报道,近期,一小学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作文写“栓Q”,相关视频随后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迅速发展,许多网络流行语从线上蔓延到线下,进入校园,“入侵”学生作文,其中表达错误、中英文混杂,追捧谐音字、变体字等现象并不少见。学校作为教书育人场所,理应是网络用语的规范之地。
  规范的前提首先要辩证认识。一方面,网络语言是应网络而生的交流工具,一些网络语言因其简洁、生动、幽默、方便理解等特点,深受大众喜爱,成为网络热词,如“逆袭、粉丝、刷屏、点赞”等,有的还被“转正”收录到新版《新华字典》中,让汉语言不断紧跟时代、吐故纳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词汇。但另一方面,也还存在一些“杂质”,有表意低俗的词语,还有“人艰不拆、yyds(永远的神)、u1s1(有一说一)”等生搬硬套的生造词语,不利于中小学生成长教育和汉语言健康发展。
  其次,要积极进行引导,培养良好语感。教育部今年发布了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的感情。语言文字表达的不仅是内容,更重要的是蕴含的情感、文化、思想等。所以,对待网络语言要“接纳”,但不能“一概全纳”。学校和教师要了解网络语言,教育学生使用正能量的网络用语,规避消极低俗的网络用语。学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要采取相应策略进行干预和引导,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关注语言运用的情境、场合、表达是否得体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和沟通,感受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如有的学生作文赞美别人用“666”,那么我们要告诉他用“试问谁与争锋”怎么样?
  再次,要对不良用语进行约束。国家高度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教育部提出了高考笔试一律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题的明确要求,具有鲜明导向性和现实针对性。中小学生涉世未深,一些表意低俗的词汇会在潜移默化中扭曲他们正在形成的价值观。学校要从教材、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正本清源,对网络用语的使用范围、场合等进行限定、限制,严守汉语言使用的底线。各学科教师要对不符合规范的网络用语、网络新词坚决说“不”,坚决摒弃表意含混、语义不通的网络造词在校园内滋生蔓延,过滤语言“杂质”,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语言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