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起跑线”:毒咒

□程介明

字数:1614 2022-11-02 版名:悦读

  也许读者都明白,现在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不是指运动场上的竞赛,而是比喻“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这阐释了:在运动场上,起跑慢了,就输了许多;孩子的教育,早期慢了,将来就会输许多。这听起来顺理成章,对于家长来说,很具刺激性,于是就想办法让孩子尽量多学一点。
  其实,即使在运动场上,也没有起步越早越好的规则。起步过早,叫“偷步”。起步时间的拿捏,也是运动员的一种素养。再说,“起跑线”的重要性,仅限于短距离的冲刺式赛跑;跑过长跑的人都知道,长距离的竞赛,起步快慢,是否带头,是个别运动员自己的策略,在比赛后期才冲线成功的,比比皆是。
  早期教育,极为重要
  早期教育是否重要?当然重要,极为重要。幼儿时期的身体与心智的发展,影响其一生。有些发展,比如营养、语言,幼儿时期缺乏了,就会失去将来发展的良好基础。就教育来说,愈来愈多的国家接受了早期双语(或多语)沉浸,那是后期教育不容易弥补的。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例子,说明“重视大学,轻视幼儿”,是一种谬误,是违反人类成长规律的。我们的幼儿教师,往往资历要求低、工资低,也是违反了真正需要。以经济学原理来说,幼儿教育节省一元钱,将来会以付出几十元作为代价。这是说,孩子的早期教育极为重要,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观念的改变。
  但是“不要输在起跑线”,其毒害,不在于提倡早期教育。最大的毒害是一个“输”字,把家长的情绪都绑在“输”“赢”的战车上了。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输”“赢”,完全是两回事。
  这是幼儿成长与运动场最大的不同。运动场有固定的跑道,固定的方向,每个人按照统一的规则去跑。幼儿就很不一样。有些孩子(尤其男孩),到了两岁还不会说话,父母急死了,怕是哑巴,但长大了可能是一个演说家。孩子不到一岁就能摸着墙学步了,家长高兴得不得了,但又不可能因此断定其将来就是运动家。孩子的成长,快与慢、早与迟,只有大概的阶段,每个人都不一样。如何定输赢?
  孩子成长的早迟、快慢,牵动大人的情绪,那是人之常情,一般也不会带来任何祸害。但是若是人为地刻意去加速、提早,却很可能会危害孩子的成长。
   快慢迟早,无关宏旨
  孩子的早期成长是有规律的,是在现实世界的环境中自然发生的,而发生的过程也是各不一样的。家长的责任,在于了解孩子,提供自然的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可以有对、错,有好、坏,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但是不存在输、赢的因素。
  输、赢讲究的是比较,是比赛:“看谁的孩子赢?”“赢”是要打倒别人才算数。“赢”就要攀比。于是,“人家的孩子”就成了标尺:“两岁就念唐诗了”“三岁就学钢琴了”,还有英语、武术、书法、舞蹈、篮球、游泳,甚至记忆、思维方法等。有些适宜早学,有些不宜早学,哪里顾得这许多?反正同辈们的孩子都在学,人家一个暑假学七八样,我们家的只有四样,那不是明明“输”在起跑线了吗?暑假如是、平常如是,把孩子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到底孩子学了些什么?损失了什么?无法考虑了。
   只顾输赢,不问错对
  打倒了别人,自己得到了什么?往往没有家长会问一下自己。曾经看过一份幼儿的“档案”,有20多页,有40多项奖项,孩子才4岁。不可思议!朋友说我少见多怪,“还有更长的呢!”
  来来去去,把孩子最宝贵的学习时间,贡献给“档案”了。听过有家长说:“人人都做,不做不行;还不能做得太差。”“我的孩子连话都没有讲全,参加训练总有点儿好处吧!”这更是与幼儿的成长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只不过是过早要他们按大人的期望演戏。请问:“不要输在起跑线”,是否是一个毒咒?
  输、赢的观念,霸占着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在幼儿最需要奔放地成长的时候,过了这个阶段,就要受到大社会的规范。在这个时候,强迫孩子去接受输、赢的煎熬,恰恰是在他们人生的起跑阶段,强迫他们做他们不应该做的事。其实是“错在起跑线”。
  归根结底,“输、赢”与“好、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都是低水平,赢的也还是低水平;如果都是错的,赢了就说明错得最厉害。(摘自《教育之变》;程介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