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美术大单元教学实践探析

——以《民间美术》单元教学为例

字数:1908 2022-10-30 版名:知行
  □解婷婷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课程标准定位于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力求发展学生的核心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这一课程标准的定位,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按照学习者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联结知识、发展素养、构建学科思想。单元教学具有结构化、具体化的特点,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主题、实施指向学生本体的单元教学、嵌入“目标—教学—评价”一致的单元评价方式来培养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现以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教材第五单元《民间美术》教学为例,阐述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构建单元主题
  横向延伸主题内容。美术课程的主题不是简单的教材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对主题内容进行横向延伸与拓展,丰富教学主题的层次。以本校所用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为例,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下分课程2-3课。教师可有意识地延伸主题内容,例如在高中美术鉴赏的学习中,作品赏析可以是同一时期不同作者同一主题的艺术作品,也可以考虑不同体裁作品的赏析,拓宽赏析的视角。教师可将教科书主题内容与地域文化资源相融合,以人民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五单元《民间美术》为例,民间美术主题可包括除夕贴年画、民间剪纸、皮影艺术,等等。从安徽地域民俗看,主题就可横向延伸到乡村戏剧、花鼓灯、农民画等民间美术形式,除了民间艺术形式,还有民俗、文艺活动,可进行代表性民俗工艺品设计专题课程的开发。主题的横向延伸有利于学生多维度掌握本单元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纵向挖掘主题深度。在美术教学中,纵向挖掘主题深度指向挖掘美术知识点背后的深层学科逻辑、原理、内涵。通过深度挖掘,学生可在理解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应用,能结合书中的观点构建起自己的思维模型。从实践层面来说,纵向挖掘主题可挖掘主题的知识深度、文化内涵、生命体验,分析学科概念性知识、跨学科知识、元认知知识等,在知识基础之上教会学生分析、思考、判断,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围绕课程标准确定主题目标。根据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教师通过民间美术的单元化教学,可制订以下主题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民间美术相关概念,能辨识民间美术种类;运用色彩和线条的方式看待民间美术作品特征;掌握基本方法,能进行艺术创作,表达思想观念;形成文化自豪感,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以这些教学目标为导向,让学生最终了解美术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基本观念和思想。
  指向学生本体实施单元教学
  “做中学”:任务驱动式教学。围绕相应主题设置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做中学”,首先,鼓励学生发现—采集—整合—利用身边的相关资源,如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拜访民间艺人学习非遗工艺等。然后,进行小组主题汇报、家乡考察报告、创作实践等。学生领取任务后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构建知识,发散思维,发掘独特视角,实现自我提升。
  “问题驱动”:教师变教为导。为了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民间艺术之美,可以民间戏剧的形式导入课程,配合同学们的角色扮演,深入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这个时候,教师抛出问题:“现代人认为民间美术是一种‘老土’的艺术,根本看不出它有什么美的,你们认为呢?”并将民间艺术的形式与生活相关联,让同学们感受到民间艺术近在咫尺,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民间美术有什么关联?”最后,通过部分民间艺术消失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民间艺术为什么会消失?我们该如何传承和保护它?”通过视频、戏剧多种形式营造出身处传统艺术之中的文化氛围,配合基本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嵌入“目标—教学—评价”一致的单元评价方式
  “教学评一致”的课程架构。核心素养导向下,美术学科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能力。以《民间美术》单元教学为例,图像识读表现为“能对民间美术的主要门类及技法有所了解,能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美术表现为“能运用美术媒材,以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印染)等进行艺术再创作”;审美判断为“能选取自己喜欢的民间艺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的美术形式,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鉴赏”;文化理解为“能探讨不同艺术特色的历史文化关系,提出民间艺术在当今时代继承与发展的自我看法”,以单元课程学业等级划分标准进行学习效果的评价。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局限于学习美术的知识和相关概念,而是要注重课程的内容结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探寻更深刻的美术观念继而理解原因,关注作品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进行自我创作,传授好这些知识是美术大单元教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