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课改”:落实“双减”的推进剂和加速器
□高 鹏
字数:2156
2022-10-30
版名:理论
“课程顶天,课堂立地。”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建设是学校育人体系建设和“双减”政策落实的核心载体,直接影响减负提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减负提质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变革。所以,“双减”政策能否落地,关键在于“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保障、主阵地作用的发挥,在于我们能否将“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有效融合,以课程思维引领和实施“课堂革命”,真正实现从课堂教学转型走向课程转型,又在课程转型中深化课堂教学转型,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推进剂和加速器作用。
以学习方式转变为核心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
实现以学生为主,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探究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的始终;当然,不管是哪种情况的探究,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性,也离不开学生的合作性。发展独立思考,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态生成过程,独立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因此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有效学习中,必须加强学生独立思考、深度思考能力的训练和提升。为此,除了强调人文氛围创设、课程内容统整等措施外,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彼此倾听、串联、反刍为主线,以大概念或核心概念确立主干问题,构建和实施以高阶思维培养与应用为主的大单元或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与课程资源的良性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他们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习工具信息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的养成,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自主开发包括网络课程、学习网站、多媒体资源库等适应教学需求的线上课程资源,以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实现学生自主化、主动化、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高效的学习方式。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重构和践行学校课程体系
聚焦国家课程,保证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是落实“双减”政策、实施“双课改”的核心任务。具体而言,一定要以国家课程为本,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全面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学科融合拓展,增强国家课程的厚度和宽度,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乡土化改造与补充,构建起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体系。对国家课程实施校本化构建的基本策略有二:一是学科融合;二是学科拓展。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形态和常态化路径不断进行创新,既可以彰显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更能够顺应和满足学生兴趣多样化、个性差异化发展的需要。应用课程思维,开发实施自习课程和社团课程:一是开发实施基于自主学习的自习课程,支持学生独立、深度探究感兴趣的内容;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也有利于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业的个别化辅导,最大限度让学生做到“学校事学校毕”;二是升格社团活动为社团课程,因地制宜开发实施包括地方特色类、社会实践类、科学探究类等各种形态的社团选修课程,并且努力实现其精品化、特色化,使学生基于个人发展兴趣在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得到充分、适切、卓越的发展。
以课内外一体化为思路统整和优化作业设计
尊重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发展层次设计差异化作业,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探索作业设置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另一方面,无论课内作业、课外作业,通过难易程度或数量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基础型作业、能力型作业、拓展型作业等,让学生都能够根据自身学情进行差异化选择,都能够达成差异化的学习目标。家校共育,实施家校联动作业共治共管机制,学校和教师要以常态化的联动机制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学习的专注度,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辅助(如提供安静的作业环境等),有效监督作业完成情况和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等,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以“教学评”同一性为基础构建和实施评价机制
强调核心素养培育,且不可忽视对非认知因素的评价,课堂中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度、表征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开放性等能力和素养,应成为评价学生课堂教学表现的重要观测指标。心理学研究表明,非认知因素(如动机、信念、兴趣、毅力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巨大,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重视通过积极评价对学生非认知因素予以恰当的关注和指导,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营造良性的问题解决氛围。关注参与表现,强化具体情境下对应用能力的评价,作为一种深度评价,具体情境下对学生进行的表现性评价不仅可以判断学生知识的储备量,更能够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维等难以量化的高阶思维与能力。针对面向素养培育的课堂有效对话、面向高阶思维发展的课堂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知识的主动构建等,学生参与度如何,势必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指标。聚焦学生课堂教学具体情境下的参与表现,从微观视角考查具体教学场景中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评价的真实度、可信度更强,能够为推动课堂教学转型和课程转型提供更准确的指导思路。
“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方案的操作验证,而是一个充满探索、创新和建设的实践过程;“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和推进,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我们只有将“双课改”与“双减”的理念与举措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革新机制,从学习方式转变、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作业设计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多管齐下、精准发力,才能真正找到切合实际的减负增效、立德树人的康庄大道。
以学习方式转变为核心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
实现以学生为主,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探究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学习的始终;当然,不管是哪种情况的探究,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性,也离不开学生的合作性。发展独立思考,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态生成过程,独立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因此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有效学习中,必须加强学生独立思考、深度思考能力的训练和提升。为此,除了强调人文氛围创设、课程内容统整等措施外,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彼此倾听、串联、反刍为主线,以大概念或核心概念确立主干问题,构建和实施以高阶思维培养与应用为主的大单元或主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与课程资源的良性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他们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习工具信息化,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的养成,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自主开发包括网络课程、学习网站、多媒体资源库等适应教学需求的线上课程资源,以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实现学生自主化、主动化、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高效的学习方式。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重构和践行学校课程体系
聚焦国家课程,保证国家课程的最优化实施,是落实“双减”政策、实施“双课改”的核心任务。具体而言,一定要以国家课程为本,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全面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学科融合拓展,增强国家课程的厚度和宽度,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乡土化改造与补充,构建起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体系。对国家课程实施校本化构建的基本策略有二:一是学科融合;二是学科拓展。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形态和常态化路径不断进行创新,既可以彰显学校文化和办学特色,更能够顺应和满足学生兴趣多样化、个性差异化发展的需要。应用课程思维,开发实施自习课程和社团课程:一是开发实施基于自主学习的自习课程,支持学生独立、深度探究感兴趣的内容;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也有利于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业的个别化辅导,最大限度让学生做到“学校事学校毕”;二是升格社团活动为社团课程,因地制宜开发实施包括地方特色类、社会实践类、科学探究类等各种形态的社团选修课程,并且努力实现其精品化、特色化,使学生基于个人发展兴趣在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得到充分、适切、卓越的发展。
以课内外一体化为思路统整和优化作业设计
尊重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发展层次设计差异化作业,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探索作业设置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另一方面,无论课内作业、课外作业,通过难易程度或数量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基础型作业、能力型作业、拓展型作业等,让学生都能够根据自身学情进行差异化选择,都能够达成差异化的学习目标。家校共育,实施家校联动作业共治共管机制,学校和教师要以常态化的联动机制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学习的专注度,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辅助(如提供安静的作业环境等),有效监督作业完成情况和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等,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以“教学评”同一性为基础构建和实施评价机制
强调核心素养培育,且不可忽视对非认知因素的评价,课堂中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度、表征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开放性等能力和素养,应成为评价学生课堂教学表现的重要观测指标。心理学研究表明,非认知因素(如动机、信念、兴趣、毅力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巨大,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重视通过积极评价对学生非认知因素予以恰当的关注和指导,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营造良性的问题解决氛围。关注参与表现,强化具体情境下对应用能力的评价,作为一种深度评价,具体情境下对学生进行的表现性评价不仅可以判断学生知识的储备量,更能够评价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合作交流、批判性思维等难以量化的高阶思维与能力。针对面向素养培育的课堂有效对话、面向高阶思维发展的课堂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知识的主动构建等,学生参与度如何,势必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指标。聚焦学生课堂教学具体情境下的参与表现,从微观视角考查具体教学场景中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评价的真实度、可信度更强,能够为推动课堂教学转型和课程转型提供更准确的指导思路。
“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方案的操作验证,而是一个充满探索、创新和建设的实践过程;“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和推进,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我们只有将“双课改”与“双减”的理念与举措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革新机制,从学习方式转变、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作业设计优化、教学评价机制完善等方面多管齐下、精准发力,才能真正找到切合实际的减负增效、立德树人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