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瓷器的文化“密码”

□晋 华

字数:1706 2022-10-26 版名:文化
  陶瓷一直以中华文明的符号被世界所熟知,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享誉中外,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我国瓷器贸易达到空前繁荣。景德镇,古称昌南,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精美的瓷器而得名,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窑始烧于唐代,兴于宋元,明清时期由于御窑厂的建立,促进了景德镇窑跨越式的发展,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一枝独秀的格局。天津博物馆举办的“瓷都芳华——馆藏明清景德镇窑瓷器展”主题展上,展出的245件(套)文物精品,分为“绚丽多姿——彩瓷”“色彩斑斓——颜色釉瓷”“中西交融——外销瓷”3个单元,涵盖7个专题、26个品种,其中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件(套),藏品丰富、精美成序。此次展览让大众在欣赏精美古代陶瓷艺术品的同时,还能了解到明清景德镇窑的发展脉络、装饰工艺及时代特征的演变规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景德窑瓷器生产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彩瓷亦称“彩绘瓷”,指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中国彩瓷的出现历史悠久,明清两代是我国瓷业生产飞跃发展的重要时期,制瓷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使官窑瓷器尤其彩瓷制作取得诸多突破,产品更加精益求精且新品迭出,其中著名的品种如永乐、宣德的青花,成化的斗彩,万历的五彩,雍正、乾隆的珐琅彩、粉彩等,驰名中外,经久不衰。彩瓷在景德镇窑亦是空前的发展,种类繁多,按照装饰工艺可分为釉上彩、釉下彩、青花加彩、色地彩和素三彩。“釉上彩”是陶瓷彩绘主要方法之一,是在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用彩料进行绘饰,再经低温烧结。旧时景德镇称这种技法为“表绘”。釉上彩的装饰特点是由简单到复杂,彩色由一种到多种,不但色彩鲜艳光亮,同时装饰艺术性更强。明清时期景德镇窑釉上彩的主要品种有釉上单彩、五彩、珐琅彩与粉彩。“釉下彩”也是瓷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方法,用色料在成型的坯胎上进行绘饰后,施以白色透明釉或青釉,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在景德镇把釉下彩称为“里绘”。釉下彩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里三色。“青花加彩”是一种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其工艺上是用青花在坯胎上勾出各种图案轮廓,然后罩上白釉,入炉用高温烧成青花瓷,然后在透明釉面上用釉彩绘出各种与青花配合的纹饰,复入炉用低温二次烧成。有青花红彩、青花五彩、斗彩等品种。除以上三大彩瓷品种外,还有一些品种如“素三彩”“色地彩”等综合工艺彩瓷。
  颜色釉是指在陶瓷基础釉料中加入有色金属元素的物质、烧成后使釉层呈现某种固有色泽的釉,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物质称为着色剂。釉是附着在陶瓷器表面的玻璃质层,由于釉是形成瓷器的必要条件,所以中国古代瓷器以釉作为装饰的历史比以彩装饰的历史要早,可以说釉装饰与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从三千多年前商代原始瓷上的青釉算起,中国古代瓷器从单一的青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黑釉、白釉、花釉、酱釉、黄釉、绿釉、红釉、蓝釉、紫釉等等,把中国陶瓷百花苑打扮得色彩斑斓绚丽多姿。颜色釉可分为单色釉、窑变釉、结晶釉。
  明清时期,随着瓷业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景德镇窑的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了日渐扩大的海洋贸易中最负盛名的货品,输出到中亚、西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特别在明末清初时期,东印度公司等欧洲商企竞相来华贸易,中国瓷器外销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除传统的青花瓷之外还出现了订烧瓷、纹章瓷等产品。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外销瓷器主要品种有青花、粉彩等。纹章瓷又叫徽章瓷,是明清中国外销瓷的一种,因其绘有欧美等地皇家、贵族、团体、都市的纹章而得名,流行于17—18世纪,是由中国制瓷工匠依照外国商人所提供的徽章设计图专门绘制而成,与贵族家庭或社会团体的重要历史事件有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既有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特点,又有欧美的审美意趣,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物证。
  天津博物馆举办的“瓷都芳华——馆藏明清景德镇窑瓷器展”,让文物真正地“活”了起来,展出的文物造型别致、纹饰精美、色彩丰富、工艺水准很高,可谓件件精品。琳琅满目、制作精美的珍贵瓷器走过历史的浩瀚,见证着时代的更迭,如今它们汇集一堂,在展厅内交相辉映,用自己独特的“密码”向世人“诉说”其背后的故事,近距离领略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中既能感受到中国古代的皇家韵味和时代风貌,同时也可以看出民间生活的多姿多彩。